那些打不死你的,一直在打你——创伤这件事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某段创伤性记忆如单曲循环的歌,在脑海反复播放,任你百般努力也无法停止。 它可能是被当众羞辱的场景、失败的关系,或是来自信任之人的深刻背叛。 日子过去很久,理性知道“都过去了”,可痛苦感受仍如鲜活印记,在脆弱时猛地袭来,让人重温撕心裂肺的痛。 于是,你开始怀疑“那些打不死你的,必使你更强大” 就是一句毒鸡汤。 在经历里,那些“打不死”的事,反倒像阴影反复“折磨”你。 创伤, 不会让所有人更强壮坚韧,疲惫和脆弱才是常态。 与创伤相关的事物、场景,似生出尖刺,即便创伤仅用薄纱布包裹,日常动作也会伴随伤口拉扯的隐痛。 从心理动力学看,创伤体验会在心理系统形成“未完成的格式塔” 。正常记忆会被心理机制整合、消化,创伤记忆却像“异物”,无法正常处理、融合。 创伤发生时,心理防御系统启动“分离”机制,把痛苦体验从意识隔离,维持当下生活功能,却也阻碍其处理、整合。 于是,创伤片段在无意识里保持原始、未处理状态,意识不到时间流逝与危险结束。 神经科学研究验证——创伤记忆存储于大脑右半球和边缘系统,以感觉、情绪、身体感受留存,和普通记忆的语言、逻辑形式不同。 所以,创伤记忆常以突发情绪、身体异样感、碎片化画面呈现,被触发时,身体和情绪会重现创伤状态,仿佛痛苦重现。 这些创伤片段像内心的“活死人”,被埋在无意识中却未“死去” 。 特定情境下被唤醒,让人再体会恐惧、愤怒、羞耻或绝望,熟悉气味、声音、表情等都可能拽人回痛苦时刻。

弗洛伊德在观察创伤患者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患者会不自觉地反复重现创伤情境,不是通过有意识地主动回忆,而是借助梦境、身体症状以及日常行为表现出来。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强迫性重复” 。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和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背道而驰——毕竟,没人会主动追求痛苦,那为什么还要反复重现痛苦的体验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这种“重复”对个人成长有着深层次的意义。 一方面,它是心理系统在努力“消化”创伤的体现。就如同身体会通过反复咳嗽排出异物一样,心理系统会不断重现创伤场景,试图通过这种重复,去处理和整合这些复杂的经历。 每一次重现,都是在尝试给混乱的创伤体验,找寻到合理的意义和有序的逻辑。 另一方面,强迫性重复也是个体在寻求对局面的掌控感。在最初遭遇创伤的情境里,人们往往会陷入彻底的无助与失控状态。 通过在内心反复推演这些情境,潜意识其实是在传递一种声音:“这次我要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次我要掌握主动权” 。 虽说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这种努力常常难以奏效,但它反映出人类心理系统有着强烈的自我修复冲动,是精神世界渴望“重归正轨”、“重获新生”的尝试。 这种内心的重演,可不只是简单的记忆回放,它还包含着与情绪、情感的深度互动。 创伤, 往往和我们与重要他人的关系紧密相连,这些关系里的互动模式,会被内化到我们的内心世界。 要是你曾被某个重要的人深深伤害,内心很可能会形成“内在施害者”和“内在受害者” 这两种角色,它们会在你的内心世界里,不断重演当初被伤害的过程。 有时候,人们甚至会在潜意识里认同那个伤害自己的人,进而出现自我攻击的行为。这被称作“与攻击者认同” ,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防御机制。 通过在内心扮演强大的攻击者,人们试图摆脱作为受害者时的无助感。 但这种认同,是要付出代价的——你会开始用伤害者的口吻对自己说话,让外界带来的伤害,以自我攻击的形式持续存在。 当我们持续认同外界那种否认、强硬的处理逻辑,往往就会忽视自身真实需求的合理性。 外界的人和事,会被我们的大脑简化成一套严苛的评判机器,一旦自己有“错误”行为,就会受到“惩罚” 。 这样的思维模式,会抑制健康自尊的发展,让人渐渐丧失部分主体性,陷入为自我设定的行为准则而不断内耗的循环。 如何打破这种内耗的局面? 心理分析师 Bion 提出过“容纳(containment)”的概念,他认为健康的心理发展,需要一个能够接纳、理解并转化痛苦体验的“容器” 。 在一个人的早期生活中,母亲通常会充当这个“容器”的角色,帮助婴儿处理那些难以承受的复杂情感。而“成长”的过程,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逐渐学会独立打造这个“心理容器”的过程。 打造这个“容器”的关键,在于自我接纳,我们要学会以更慈悲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经历的痛苦。 那些“一直困扰你”的记忆,并非你的敌人,它们是你内心受伤部分发出的声音,在用它们所知道的唯一方式,寻求你的关注和治愈。 治疗创伤记忆的目标,不是去消除这些记忆,而是帮助它们在你生命故事的拼图里,找到合适的位置。 这需要一个安全、包容的关系环境,让你可以慢慢重新触碰那些被分离出去的创伤体验,赋予它们清晰的语言描述和合理的意义,最终将它们整合到整体的自我认知当中。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拿出极大的耐心,以及对自我的慈悲。 就如同照料一个受伤的孩子,你得温和地对待那些痛苦的记忆,给它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去被理解、去被接纳。 每一次你选择勇敢面对而非逃避,选择理解而非批判,选择陪伴内心受伤的部分而非孤立它,都是在助力那个受伤的内在自我,走向治愈之路。 要记住,那些“没能打倒你”的经历,的确有可能让你变得更强大。

我是陪伴你走过人生迷茫的沐澄老师。

欢迎随时来聊聊。 但这种强大,不是靠否认、压制痛苦得来的,而是通过学会与痛苦共存,深入理解痛苦的根源,最终整合痛苦的体验,实现自我成长。 当你不再被反复出现的创伤记忆所操控,能够回忆过去却不被过去的阴影吞没,能够感受痛苦却不被痛苦定义自我时,你就真正获得了内在的自由与力量,得以向着更健康、更自洽的生活前行 。

我是陪伴你走过人生迷茫的沐澄老师。

欢迎随时来聊聊。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