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妈妈后,“我”本以为能给孩子完美的爱,却发现童年空白带来困扰。有一次孩子哭闹,“我”情绪失控吼了Ta,事后自责到失眠,这如同记忆中父母对“我”的冷淡回应。童年缺爱使“我”在育儿中过度紧张,总担心犯错伤到孩子,陷入睡眠不足和焦虑的漩涡。 在宝妈群体中,这种模式很常见,要么溺爱过度补偿,要么严厉隔绝情感。这源于“代际传递”,旧创伤在新角色中复活,影响亲子连接。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符合“未解决的创伤”概念,童年没被好好爱的经历,让“我们”难以稳定回应孩子需求。 “我”的转折点是意识到“修补要从自己开始”。“我”先接纳情绪,每次焦躁时做深呼吸或短暂离开。还实践了简单干预,每天花五分钟写“自我安抚卡”,写下“我已尽力”等话语;设计亲子仪式,如睡前拥抱,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我”也给出了建议,设置“妈妈暂停时间”,找朋友倾诉或散步缓解压力;读育儿书籍了解孩子发展规律,避免代入过去伤痛。经过一年的调整,“我”从焦虑妈妈变成了平和伙伴,孩子哭闹不再触发恐慌,而是能耐心处理。 育儿旅程是双行道,既要抚育下一代,更要疗愈自己。不能再重播童年剧本,要用爱修复缺口,让自己和孩子都能自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