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先有好公婆再有好儿媳

从精神分析解读,先有好公婆再有好儿媳 1、权利争夺与超我的形成 在个体成长进程中,因个体对外界环境具有先天性警觉,以及对危险具备预估与判断能力,即所谓的死本能,为避免自身遭受伤害,个体需在新环境及权力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或拥有一定话语权,以防止不可控情况的出现。 从超我层面考量,对该事件的道德评判标准,取决于当下是基于大众道德评价还是个人道德评价。从公众视角出发,会从整体大局进行考量,有时可能会忽略个体利益;而基于个人道德标准进行评价时,个体往往会依据趋利避害的人性特点,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解读方式。 举例说明:我对你好不好取决于你是如何对我的 2、代际传承和家庭无意识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了一些伤害,采用了某种方式来应对,这种方式给个体带来了良好的效果,减轻了伤害,因此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个体便会依照之前的经验进行处理。或者,个体在处理可能使自己受到伤害的某些事情时,采取的某种方式并未发挥作用,反而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于是个体从身边或其他途径学习到了其他方式,并运用这些方式成功解决了当时遇到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无论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习得还是无意识对危险情况的处理,都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伤害,没有一个安全的稳定的环境和关系,导致安全感的缺失。 2、客体关系与投射性认同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人们会将对某些事情的焦虑,无意识地投射到另一方身上。 举例来说,如果你期望有个好儿媳,心中自有一套儿媳的标准。当她做事不合你意时,你会觉得她是在针对你。这是因为你曾遭受婆婆在情感和精神上的虐待,害怕重蹈覆辙,所以会反复琢磨儿媳的行为。 与此同时,儿媳渴望有人能善待自己,期盼能获得在原生家庭中从未得到过的爱。她把婚姻视为重新开始的契机,将自己理想化的客体关系投射到公婆身上。若公婆表现未能让她满意,她就会思索公婆是否是在针对自己。 实际上,无论是公婆还是儿媳,都是这段关系中的受害者,双方都期望能从关系中收获爱与温暖。 3、依恋理论和情感安全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重要养育人常常在个体需要时不在身边,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恐惧情绪;或者个体未得到妥善照顾,还时常遭受各种虐待,致使关系断裂,进而形成一种想要拥有却不敢靠近、反复试探又不敢确认的情感依赖。 “先有好公婆,再有好儿媳”,实际上是儿媳对情感安全感的一种确认。她会试探公婆是否真心对她好,而非只是做做表面功夫,这是为避免再次体验糟糕感受而采取的防御措施。 5、社会文化视角与性别角色​ 这句话隐含了传统家庭中性别权力的不平等:要求公婆先“给予”善意,实则是希望强者(掌权者)主动释放善意,弱者(儿媳)才能回应。精神分析可结合社会批判,指出这种结构本身可能压抑女性主体性。 理想的家庭关系应基于相互尊重,而非单方面要求“好儿媳”的服从。公婆的善意可能是打破父权制家庭压抑的起点。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