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焦虑到安全,如何改变依恋模式?

很多人常会不安,忍不住确认对方是否爱自己,这或许是焦虑型依恋的表现。焦虑型依恋者最怕关系里的模糊和悬而未决,等不到回应时,易陷入被遗弃的恐慌,把关系想得很糟。 依恋实验中,孩子与母亲短暂分离后再相聚,安全型孩子能很快重回游戏,知道妈妈会一直在;焦虑型孩子却一边哭闹一边黏着妈妈,既控诉离开又渴望安慰,这和焦虑型依恋者在关系中的状态很像——既气对方没回应,又怕真的失去。 但依恋模式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修复的,关键在外界回应和内心调整。伴侣若能持续给稳定与理解,心会渐渐放松;更要学会自我照顾,等不到消息时先自问:这是事实还是担心?对方没回是否就代表不爱?这种自我检视能打破过度解读的惯性。 亲子关系中,父母无需时刻回应孩子,约30%时间做到情绪共鸣,就能帮孩子养成安全感。这提醒我们,关系关键不在完美,而在“有回应、有修复”,对伴侣、孩子、自己都如此。 焦虑型依恋的成长,不是逼自己忍耐,而是逐步建立分辨、确认、等待的能力,让内心判断更清晰,对爱的理解更柔和。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