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主体性:先放下这两种消耗你的幻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怕自己“不够好”,哪怕只是犯了一点小错,心里就会立刻被焦虑填满,反复琢磨“别人会怎么看我”;对身边的人期待过高,一旦对方没达到自己的预期,委屈和生气就会不受控制地涌上来。 其实,这背后藏着两个正在悄悄消耗你的“完美幻想”,只有看穿它们,你才能真正挣脱束缚,活出属于自己的主体性。 第一个幻想,是“我必须完美”。我们心里常常藏着一些“隐形规则”:觉得不能犯错,一旦出错就是能力差;觉得不能让任何人失望,否则自己就是个糟糕的人;还想做个“满分好人”,时刻照顾着所有人的情绪,唯独忘了自己。 可被这种完美执念绑架,代价远比我们想象的大。我们会活得越来越沉重,心里装着“不能错”的包袱,做任何事都畏首畏尾,明明有想尝试的念头,却总被“万一搞砸了怎么办”的担忧困住,日子过得紧绷又压抑。 在关系里也只剩“面具”,怕暴露缺点被嫌弃,和人相处时总在“装”——隐藏真实的想法,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哪怕自己已经很累,时间久了,真心的关系反而越来越远。 更可怕的是,我们会困在原地难成长,就像怕摔跤的人永远学不会奔跑,怕犯错的人也不敢挑战新事物,一次次回避“可能出错”的机会,最终只能停在原地,看着别人不断向前。 第二个幻想,是“别人必须完美”。我们总对身边的人抱着“理所当然”的期待:觉得父母应该完全懂自己,不用多说就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觉得朋友应该随时响应自己,消息要秒回、有事要随叫随到;觉得伴侣应该满足自己所有需求,既要懂自己的脆弱,又要包容自己的任性。 可这种过高的期待,最终只会带来“现实反噬”。我们会陷入持续的失望,把“他人的付出”当成“应该”,一旦对方没做到,就觉得“被亏欠”,满心期待换来的都是落差,日子里只剩抱怨和不满。还会慢慢失去独立的力量,总等着别人给自己安全感、给自己快乐,把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都“寄托”在他人身上,时间久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反而更怕失去对方。 最遗憾的是,我们会把爱自己的人推远,过高的期待就像“隐形的压力”,朋友会累、伴侣会窒息,就算对方再爱你,也会在一次次“达不到要求”的挫败里,慢慢想要逃离。 其实,挣脱这两种幻想并不难,只要做好这几步,就能慢慢找回主体性。 第一,对自己,要学会和“完美执念”和解。 首先要接受自己的“凡人体质”,告诉自己“我只是个普通人,会犯错、有缺点很正常,我的价值从来不是靠别人的评价来打分的”;然后要学会“真实表达”,不用强迫自己“讨好所有人”,不想做的事大胆说“我不要”,有需求时直接说“我需要”,要知道真实的你,比“完美的你”更有吸引力。 最后,错了就“有效翻篇”,犯错后不用反复自责,先坦诚道歉,再想想“下次怎么改进”,然后放下这件事,比起“不犯错”,“从错里学会成长”更重要。 第二,对他人,则要摘下“完美滤镜”。要看见他们的“凡人本色”,父母会有疏忽,朋友会有自己的私心,伴侣也有改不了的短板。 这不是“他们不够好”,而是“每个人都有局限”,接受这一点,失望就会少很多;要把“你应该”换成“谢谢你”,别再说“你应该帮我”“你应该记得”,而是看到对方的付出,比如“谢谢你刚才陪我”“谢谢你记得我的喜好”,感恩的心态会让关系更轻松。 更要做自己的“情绪支点”,安全感别等别人给,难过时可以自己哄自己,快乐别靠别人给,找到能让自己开心的小事,当你能自己满足自己,就不会再因为他人的“不完美”而受伤。 说到底,真正的主体性,从来不是活在“我完美、别人也完美”的幻境里,而是明明知道自己会失误,却依然敢选择、敢行动;明明知道他人有局限,却依然能理解、能接纳。从放下那两个“完美幻想”的瞬间开始,你会慢慢触摸到一种温柔又坚定的力量——那是不再被外界裹挟,真正为自己而活的力量。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