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记内容皆得到当事人的许可,手记中的人名皆为虚名。
面对批评,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我想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没有被批评过的人几乎没有吧!有的人可能是在批评中长大的,这就会造就一个卑微的灵魂,觉得自己做什么都做不好,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也有可能变成“死猪不怕开水烫”,凡事都无所谓。
那么,有没有正确地对待批评的态度呢?
其实,说“正确”都是主观的看法,但总有相对来说更接近客观事实的态度,比如“错配思维”。
当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想:别人批评我,不认可我,并不代表我这个“人”不好,也不意味着这是对方对我这个“人”的攻击,而是因为在“事”的层面上,我们之间有着供需不匹配的矛盾。
第一种可能,批评者本身是错的。
比如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求孩子必须要考前几名,这就是一种认知错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擅长考试、要走高考这条路。如果父母不能够观察孩子擅长什么,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考好成绩,孩子做不到就批评,这就是父母的需求不切实际。
我儿子喜欢传统文化,初中的时候想去读经学堂读经典,我就给他办休学、找学堂;后来我又带他去参加自然的恩典冬令营、夏令营,从学员到义工;然后他又自己选择了一个职业高中读了一年;再后来就打工、创业。这一路走来,我都是鼓励的、支持的,我觉得他是成功的,我没有觉得他比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差在哪里。
举自己的例子,只是想说明,在当下的这个时代,每个孩子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了,所以家长也需要与时俱进,不能抱着老皇历不撒手了。 第二种可能,批评者和我们都是对的。 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解读,可能站在自己的角度都是对的,但我们不能固执己见,不承认对方看法的合理性。 如果对方认为只有他的看法是对的,否认我们的观点,这就是供需不匹配,而不代表我们不够好。 如果我们遇到这样固执的领导或者客户,经过努力、解释,还是得不到认可,那就可以考虑换一个环境,找一个欣赏我的领导,或者放弃这个客户,再去找跟我匹配的客户。 以后再有人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保持觉察,看看自己有什么样的情绪,然后观察一下对方的批评是基于什么样的解读方式。 委屈、懊恼、自卑、愤怒,这些情绪都很正常,但我们不能任自己陷入这些情绪中,因为它们对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帮助。只有当我们看清楚对方的解读方式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我们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这个思维工具非常有用,但很难做到,因为我们被批评得太多了,下意识的反应路径已经固化。这就需要我们多做练习,慢慢适应新的思维方式,可以试试下面的填空练习: ( )对我不满意,是因为对方的( )需求,与我( )的特质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