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对于孩子的危害有多大?

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孩子从小学、初中遭受霸凌,到高中不被老师认可,最终陷入抑郁的过程,是长期负面经历叠加下,个体心理防御机制逐渐失效、自我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持续受损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一、小学、初中霸凌:安全感崩塌与自我否定的萌芽 霸凌(尤其是长期的语言羞辱、孤立、肢体暴力)对儿童心理的核心伤害在于破坏基本安全感。 • 信任感缺失:儿童初期对世界的认知是“安全且可分析的”,而霸凌者的恶意攻击(如同学的嘲笑、排挤)会打破这种认知,让孩子觉得环境充满威胁,逐渐对他人产生不信任,甚至认为“被伤害是常态”。 • 自我认知扭曲:霸凌中常见的“标签化”(如被骂“没用”“活该”)会被儿童内化为对自我的评价。他们可能将他人的恶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形成“我不值得被喜欢”“我有问题”的核心信念,这是自我价值感低下的开端。 • 情绪压抑与习得性无助:儿童力量弱小,面对霸凌时往往无法反抗,长期的无力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即认为“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被欺负的现状”,进而压抑愤怒、恐惧等情绪,埋下情绪障碍的伏笔。 二、高中不被老师认可:关键支持系统的二次打击 进入高中后,老师作为重要的权威角色和社会支持来源,其不认可会对孩子造成“叠加性伤害”: • 归属感彻底丧失:如果说霸凌让孩子失去了同伴支持,老师的不认可(如忽视、否定、不公平对待)则让他们失去了学校环境中最后的“安全锚点”。学校作为儿童青少年的主要社交场所,一旦失去权威者的接纳,孩子会感到自己“在整个世界中都是多余的”,归属感的缺失会直接引发孤独感和绝望感。 • 自我效能感崩塌:高中阶段是个体探索“能力价值”的关键期,老师的评价往往被视为对自身能力的“权威认证”。若长期不被认可(如被认为“成绩差”“态度不好”),孩子会强化“我做什么都不行”的认知,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任务、应对挑战的信心)彻底崩塌,进而放弃努力,陷入“反正再试也没用”的消极循环。 • 创伤记忆的激活:高中的不被认可可能会触发小学、初中被霸凌的创伤记忆——两者本质都是“被否定、被排斥”,孩子会潜意识中将老师的态度与过去的霸凌经历关联,认为“自己永远会被这样对待”,加剧绝望感。 三、抑郁的形成:长期负面经历的累积效应 上述阶段的叠加,最终会指向抑郁状态,核心机制包括: • 神经内分泌失调:长期的压力、恐惧会导致体内皮质醇(压力激素)水平持续升高,损伤大脑中负责情绪调节的海马体、前额叶皮层,降低个体对积极情绪的感知能力,容易陷入低落、麻木。 • 认知模式固化:长期的负面经历会形成“负面认知三联征”(对自我、世界、未来的消极看法),比如“我是糟糕的”“世界是危险的”“未来没有希望”,这种认知模式会让孩子过滤掉积极信息,只关注负面事件,进一步强化抑郁情绪。 • 社会退缩与恶性循环:抑郁情绪会促使个体回避社交(比如不愿和同学说话、害怕被老师关注),而社交退缩又会导致人际关系进一步恶化,减少获得支持和积极反馈的机会,形成“抑郁→退缩→更抑郁”的恶性循环。 简言之,这个过程是外部创伤(霸凌、不被认可)逐渐内化为自我否定,再通过神经机制、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抑郁。每一个阶段的负面经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像“滚雪球”一样,不断侵蚀孩子的心理韧性,直到无法承受。就像案例中,孩子从小遭受同学的霸凌,敢怒不敢言,父母也觉得他要忍耐,殊不知长期的忍耐导致孩子的心灵遭受压力、恐惧、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历程,导致他对自我、未来、甚至整个世界的消极看法,觉得自己就是不被认可的那一类人。所以,亲爱的家长们,当你的孩子被霸凌时,勇敢的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你们那幼小的心灵的孩子。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