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察情绪三步法

1. 每天记录情绪 核心:建立自我觉察的惯性 如何记录? 简单写下:时间+事件+情绪类型**(如:焦虑、愤怒、失落、平静、兴奋)。 追问自己:“这种情绪从何而来?”(例如:被否定、计划被打乱、身体疲惫) “它让我身体哪里不舒服?”(如:胸口发闷、头痛、肩膀紧绷) 进阶记录法: 给情绪强度打分**(1-10分),观察变化规律。 记录伴随的念头**(如:“我觉得自己很差劲”“他们肯定讨厌我”)。 关键提醒: 不评判,只观察(不说“我不该生气”,而是“我此刻感到生气”)。 坚持1-2周后,回看记录**寻找规律**(比如:周一下午常焦虑?某类事件总引发愤怒?)。 2. 寻找合适的释放情绪的方式 核心:避免压抑,用健康渠道转化能量 区分情绪类型选择方式: 愤怒/焦躁:运动(跑步、拳击)、撕废纸、吼枕头、冷水洗脸 悲伤/压抑:写日记、听音乐、大哭一场、泡热水澡 焦虑/不安: 深呼吸练习、整理房间、拼图/手工、正念冥想 重要原则: 不伤害自己/他人(避免酗酒、暴食、攻击言行)。 匹配个人习惯(内向者可能倾向写作,外向者可能需倾诉)。 实验精神:多尝试,找到真正让你感到平静或轻松的方式。 3. 与信任的人交流 核心:打破孤独感,获得情感支持 如何有效交流? 明确需求:告诉对方你需要什么(如:“我只想倾诉,不用给建议”“我需要一个拥抱”)。 用“我”开头表达(如:“我感到很委屈,因为…” 而非“你让我很生气”)。 选择对象的标准: 能倾听不评判的人 > 急于指导你的人。 尊重你感受的人 > 否定你情绪的人(如:“这有什么好哭的”)。 备选方案: 若身边暂无合适人选,可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加入支持性社群*(线上/线下)。 甚至对宠物/树洞倾诉,也有助梳理情绪。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