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父母是孩子打开世界的大门。” 有的孩子一出生,迎接他的就是阳光、雨露、温暖的风,所以他们长大后,眼里有光、心里有爱。这种光,不是成绩单上的高分,也不是外貌上的惊艳,而是一种从骨子里流出来的笃定与温柔——因为,他们被无条件地爱过……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很多父母都说自己爱孩子,但这种爱里,常常藏着条件:“你要是好好学习,妈妈就喜欢你。”“你听话,我就带你出去玩。”“你做对了,我才表扬你。”于是,孩子就会慢慢以为: 只有我做到父母的期待,他们才会爱我;一旦做不到、失败了,就不配被爱。 而无条件的爱,是不管孩子此刻是乖还是闹,是优还是差,父母都依然接纳他,依然在他身边,是父母用行动告诉孩子: “你不需要完美,也值得被爱。” 被无条件爱过,是什么样子的? 我曾经在朋友家看到一个画面:6岁的小男孩,画了一张“歪歪扭扭”的画,递给妈妈时还带着点不好意思。妈妈笑眯眯地接过来,认真看完,说:“哇,这颜色搭配真好,我能想象出你画的那棵树在风里摇的样子。”小男孩眼睛立刻亮了。那一瞬间,他知道,自己是被看见的。在这种充满爱与支持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也——敢表达,不怕出错,因为不担心被否定;有自信,哪怕遇到失败,也不会轻易怀疑自己;懂得温柔,因为他曾经也被人温柔对待过。他们的光,不是耀眼刺目的,而是温润长久的,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无条件的爱≠“溺爱” 有人会担心: “无条件地爱,会不会养出娇气、自私的孩子?”不会。溺爱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无条件的爱是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无条件的爱≠没有规则、没有边界。 恰恰相反,规则和爱一起存在,孩子才会既有安全感,又有分寸感。孩子犯错时,依然告诉他“我爱你”,但要一起面对后果;孩子失败时,不去嘲笑或施压,而是帮他找到下一步的方向;孩子情绪失控时,先接住情绪,再引导行为。爱是底色,教育是框架,有底色的框架,才不冰冷;有框架的底色,才不失形。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