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整日刷新屏幕,只为等来他的消息时

在不同场景中,人们常出现过度期待他人消息的情况,其背后有着不同心理根源,不过也能通过相应方法改善。 在恋爱场景中,有人会因和男友闹别扭后过度期待消息而陷入煎熬。刚和男友闹别扭回到宿舍,就习惯性打开微信刷新消息,看到“正在输入”又消失时心跳加速,满是自我怀疑。这种过度期待源于心理学上的“不确定性焦虑”,许多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易陷入此状况,他们把自己的价值绑定在他人反馈上,这是“低安全感”陷阱,根源在于内在自尊不足,童年被冷落的经历会影响当下。长期如此会影响睡眠和学习效率,甚至引发轻度抑郁或社交退缩。可采用“认知替换”技巧,写便条提醒自己“他的忙碌不否定我的价值”,并设定特定时段检查消息,专注课程或运动,从而学会接纳自己,减少焦虑。 在职场场景中,刚进公司的项目经理给客户发方案书后,因未及时收到确认邮件而焦虑不安。不停地刷新邮箱、检查群聊,借口溜回工位翻看邮件历史记录,焦躁到吃不下饭。这种现象背后是“失败恐惧症”,常见于中青年职场人,尤其是初入职场或高压行业工作者,源于对“成就反馈”的依赖和“高自我批评”模式,会降低效率、导致慢性疲劳和职场倦怠。可通过“分块时间管理”设定邮件检查频率,做“情绪日志”记录真实问题,进而掌控情绪,提升项目效率。 在亲子场景中,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会因孩子出门久未联系而担忧。女儿去同学家玩未按时回消息,就反复刷新手机App,脑补各种坏场景,无心做饭还冲老公发火。这是“保护性焦虑”,很多宝妈或家长都有,源于大脑“威胁检测系统”过度活跃,以及“情感转移”,会扰乱家庭氛围、让孩子有压力。可通过“约定机制”和孩子订好联系时间点,做“正念练习”,如担心时深呼吸、聚焦当下事务,从而不再紧盯手机,让孩子更主动分享,自己的日子也更轻松。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