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明明怕孩子饿肚子,说出来却是“你不吃饭是吧?饿死你才好!”;老公担心老婆晚归不安全,张口就成了“死外头了?还知道回来?” 这就是述情障碍——不是不想好好说话,是压根不知道怎么把心里的感受说清楚。开心了不会说“我挺高兴”,只会傻乐;难过了不会讲“我有点委屈”,只会摔东西;在乎一个人,到了嘴边全成了挑剔和指责。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慢慢也学不会分辨感情。在他眼里,世界非黑即白:要么是对我好(爱),要么是跟我作对(恨)。至于那些藏在愤怒底下的关心,那些包裹在指责里的在意,他这辈子可能都看不明白。 等他长大了,也只会用最拧巴的方式去爱人——明明想靠近,伸出的手却成了推搡。 解决述情障碍,关键是学会“翻译”自己的情绪,把拧巴的表达变成直白的感受。分享几个简单可操作的方法: 1. 先给情绪贴标签 问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觉?” 别只说“难受”“不爽”,试着细分:是委屈?是担心?还是被忽略的失落? 比如被伴侣晚归惹火时,别急着骂“你心里没这个家”,先认出“我其实是担心你出事”。 2. 用“我”开头说话 把指责换成感受,比如: 不说“你从来不陪我”,改说“我今天一个人待着,有点孤单”; 不说“你总是惹我生气”,改说“你刚才那样做,我心里挺不舒服的”。 少评判对方,多暴露自己,对方反而更容易接住你的情绪。 重点要记住:情绪没有对错,说不出来才容易变成刺。慢慢来,先学会和自己的感受好好相处,才能好好告诉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