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恋爱就像变了个人,不停地焦虑内耗纠结 有时爱情就像一面突如其来的镜子,照出我们从未见过的自己,也映照出内心隐藏的渴望与恐惧。 1⃣️爱让人变得自卑 有人说,喜欢一个人的第一反应是自卑。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个人在追求卓越地位时一种正常的发展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的自卑感。自卑常常会让人感到紧张,尤其是在面对亲密关系时。crush看起来那么光彩照人,完美无缺。而自己呢?似乎还不够好。我要是再优秀一点就好了,再漂亮一点儿就好了,再有钱一点儿就好了……很容易陷落在自我否定和自卑的循环中,感觉自己配不上对方。即使在一起了,对失去关系的恐惧、嫉妒、占有欲等不安全感,在关系中被无限放大,导致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比如查手机、过度盘问、情绪勒索)。 2⃣️原生家庭相处模式 如果没有觉察,恋爱关系会重演童年的情感剧本,是童年不安全依恋模式的轮回。 *焦虑型依恋:若童年经历中照顾者时冷时热、情绪不稳定,你会将“被抛弃的恐惧”带入爱情。表现为过度索取关注、信息轰炸、反复试探对方是否在乎你 *回避型依恋:若童年需求常被忽视或拒绝,你会认为“表达需求=被拒绝”,于是在关系中疏离、压抑情感、害怕承诺,却又因孤独而痛苦 *未满足的渴求投射:在生命的初始阶段,我们期待从父母那里得到认同。期待被爱、被看重,即作为人的价值被认同。长大之后,我们渴望从象征着父母的人那里得到认同,因为我们将原生父母的权利转移到了他们身上,通常是伴侣。当对方未能满足(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巨大的失望和愤怒便涌来。恋爱关系会不自觉地激活童年未被满足的渴望 3️⃣过去不好的恋爱经历 创伤记忆成为情感预警系统,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在关系中显现: 曾被背叛、欺骗、贬低或抛弃的经历,会使大脑对相似信号过度敏感(如对方晚回信息=要消失;语气冷淡=不爱了)。身体会先于理智进入“战或逃”状态 你像24小时值班的哨兵,不断扫描关系中的“危险信号”。这种高度戒备状态极度消耗心理能量,导致你“敏感疲惫”,甚至把中性事件解读为威胁 危害是导致自我实现的预言:因害怕受伤而先发制人(如无理指责、主动疏离),可能将对方推远,最终验证你“果然会被抛弃”“男人都会出轨”的信念 患得患失的背后,是内心旧伤在发出求救信号。爱是一种能力,一种突破人与人之间屏障的能力,一种实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能力,人拥有爱的能力才能创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