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做个“好人”,为什么反而这么累?

我是谁?曾经我是朋友圈子里的“便利贴女孩”(哦不,现在是宝妈了)。朋友聚会随叫随到,谁有事要帮忙,我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哪怕自己手头也一堆事;亲戚的意见,再不合情理我也笑脸相迎,生怕留下“不近人情”的印象;在单位,同事说“就你能干,顺手帮我弄下吧”,我拒绝的话到嘴边就变成了“好”。我像一个时刻保持微笑的“服务生”,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所有人的脸色,把别人的需要摆在第一顺位,好像拒绝一次就会天崩地裂。 我给自己戴上了“好人”的闪亮帽子,但帽子底下压着的,是一张疲惫不堪、充满委屈的脸。为了照顾朋友情绪去吃一顿不想吃的饭,结果消化不良;牺牲本应陪孩子的时间帮同事“顺带”完成报告,回家看到孩子失望的眼神心如刀绞;对亲戚的无理要求忍气吞声,转头在老公面前崩溃大哭。心里有个声音在喊:“凭什么!” 可嘴上说的永远是“没事,我可以”。我发现,我的“好”并没有换来预期的和谐与尊重,反而让某些人觉得我的付出理所当然,甚至连一声基本的感谢都吝啬。我原以为处处迎合是智慧,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结果把自己磨得伤痕累累,还失去了自我。 这可能是心理学上讲的“讨好型人格”模式。根源也许复杂,但行为本身真的很傻。无底线地满足别人,委屈自己,并不会赢得真正的友谊或尊重,只会模糊掉自己的边界,让别人误以为你不需要被尊重和考虑。建立清晰的“边界感”不是自私,是自爱,更是健康关系的基础。我开始艰难地练习说“不”。第一次拒绝帮同事承担分外的工作时,声音都在发抖,手心全是汗。我学着坦诚表达:“抱歉,我最近要照顾孩子/自己也有任务在身,这次帮不了你了。” 结果呢?天没塌,地球照样转。拒绝后腾出的时间和心力,让我能更专注地投入真正重要的人和事里,和孩子玩耍时笑声更畅快了。划清界限,心里的包袱轻了,人也活得真实了。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