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陀螺一样旋转,却忘了自己是人

曾经以为自己是办公室“不可或缺”之人,项目不断,会议衔接紧密,午休回邮件,下班后自我提升,挤占放松时间。享受被需要的感觉,认为自己能干且高效。然而身体开始抗议,出现头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大脑高速运转停不下来,工作出错。领导提醒后,意识到自己“高效”外壳下的疲惫,勤奋未换来认可与升迁,反而被困住。 心理学中“过度补偿”一词形容了这种状态,拼命证明自己,把忙碌等同于价值,忽略了人需要休息。真正的效率是懂得“留白”,休息是必要保养。于是开始调整,午休晒太阳,下班后不碰工作,周末放空。改变不易,效果不立竿见影,但绷紧的弦开始松弛。 曾经以为自己是办公室里那个“不可或缺”的人,像陀螺一样忙碌不停。项目一个接一个,会议无缝衔接,午休用来回复邮件,下班后的“自我提升”挤占了所有放松时间。我享受着被需要的感觉,觉得自己能干又高效,不断榨干每一分时间价值。 但身体率先发出了抗议信号。先是偶尔头痛,接着变成持续耳鸣,注意力像漏了气的皮球,工作时看着满屏字却无法串成完整意思。深夜大脑仍高速运转,即便累得不行,还硬撑着早起用咖啡因打气。直到工作中频繁出错,领导一句提醒,如冷水浇头,我才惊觉自己“高效”背后的疲惫不堪。 我的勤奋并未带来认可与升迁,反而引发他人担忧。这其实是陷入了“过度补偿”的陷阱,错误地将忙碌等同于价值,却忽略了人不是机器,需要喘息。真正的效率并非撑爆每一分钟,而是懂得“留白”,休息是维护自身这台“机器”的必要保养。 我开始笨拙地调整生活节奏,午休强制离开电脑去晒太阳,下班后一小时不碰工作,周末至少半天完全放空。这些本应理所当然的事,如今却需刻意练习。改变艰难,效果也非立竿见影,但那根绷紧到快断的弦,总算开始一点点松弛下来。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活不应只追求忙碌与高效,适当的休息与调整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前行,避免在忙碌中迷失自我。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