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根本不懂我!”当孩子摔门而去,多少父母对着紧闭的房门,满是委屈与无奈。我们总说“为孩子好”,却常常把沟通变成了“单向输出”:父母苦口婆心讲大道理,孩子低着头一言不发。亲子间的距离,往往就是这样慢慢拉远的。其实,好的沟通从不是“说服”,而是“看见”。这3个简单却容易被忽略的法则,或许能帮你重新靠近孩子。 1. 先“收声”,再“倾听” 孩子放学说“今天考试没考好”,你是不是下意识追问“为什么考不好?上课又走神了?”这些话一出口,孩子想说的话就咽了回去。真正的倾听,是先放下评判。试着说“听起来你有点难过,愿意和我说说吗?”——当孩子感受到“我的情绪被接纳”,才会愿意打开心门。 2. 用“我”代替“你”,化解对抗 “你怎么又把玩具扔一地?说了多少遍了!”这样的指责,只会让孩子要么反驳,要么抵触。换成“我看到客厅散落的玩具,会有点着急,因为整理起来要花不少时间”——用“我”表达感受,用具体行为代替批评,孩子更容易理解你的想法,也更愿意配合。 3. 留些“废话时间”,比说教更有用 比起“今天作业写完了吗”,试试问“如果能变成一种动物,你想当什么?”孩子需要的不仅是“被管教”,更是“被看见”。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聊,恰恰是建立信任的桥梁。当孩子确信“无论我说什么,你都会认真听”,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亲子沟通的本质,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站在我这边,我们一起面对问题。”下次想对孩子说话时,先停3秒问问自己:“我是想让他听我的,还是想听听他的?”改变,就从这3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