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基本信息** 姓名:小A(化名) 性别:女 年龄:25岁 职业:公司职员 咨询次数:第3次 **主诉问题** 小A因与相恋3年的男友分手,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工作注意力不集中,时常陷入回忆和自我怀疑中。她表示:“明明知道这段感情已经结束了,但还是忍不住想他,甚至觉得自己不够好才会被抛弃。” **咨询过程记录** **1. 接纳情绪,允许悲伤** 小A在倾诉时多次流泪,我鼓励她表达感受,而非压抑情绪。我告诉她:“失恋后的痛苦是正常的,悲伤不是软弱,而是你在适应失去的过程。”通过引导,小A逐渐接受“暂时无法释怀”的事实,减少了对自我情绪的批判。 **关键对话:** > 小A:“我是不是太脆弱了?别人分手都能很快走出来。” > 咨询师:“每个人的愈合节奏不同,你不需要用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2. 挑战认知偏差,重构自我价值** 小A存在明显的“自我否定”倾向(如“我不值得被爱”“都是我做得不够好”)。我们通过认知行为疗法(CBT)梳理了她的自动化负面思维,并尝试用更客观的视角看待分手原因。 **干预方法:** - **事实检验:** 列出分手的具体原因,发现双方在职业规划上的分歧是关键,而非单方面“不够好”。 - **积极清单:** 让小A每天记录自己的优点和成就,重建自信。 **3. 建立新的生活支点** 讨论中发现,小A的生活重心长期围绕男友,社交圈和兴趣爱好逐渐萎缩。我们共同制定了“行为激活计划”: - 每周参加一次瑜伽课程(过去喜欢的活动); - 约见老朋友,避免社交隔离; - 尝试写情绪日记,区分“怀念”与“现实”。 **4. 处理未完成的情结** 小A对前任存有“如果当初……或许不会分手”的幻想。通过空椅技术,她模拟了与前任的对话,最终意识到:“我们相爱过,但确实不适合走下去。”这一过程帮助她减少执念。 **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3次咨询,小A的睡眠有所改善,开始主动规划周末活动。她反馈:“虽然偶尔还会难过,但不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了。”后续计划聚焦于亲密关系模式的探讨,避免重复相似的情感模式。 **咨询师反思** 失恋的疗愈是一个螺旋式过程,既要给予情绪空间,也要温和推动认知和行为改变。关键在于帮助来访者: 1. **将“失去”转化为“获得”**:这段关系让我更清楚自己的需求; 2. **区分“爱”与“依赖”**:健康的感情不应是自我价值的唯一来源; 3. **保持耐心**:心像四季,冬天再长,春天也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