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效应,是怎么回事呢?

深夜效应白天的时候,照常上班,回消息,说笑,做决定。 好像没有什么情绪问题。可一到晚上, 灯暗了,人静了,手机也不再跳通知,你却开始- 想起一句没回的话,一段来不及结束的关系,一个没处理干净的自己。 很多人以为这是“失眠”。其实是——你的大脑还没下班。 ▶什么是“深夜效应”?(Late-Night Effect )心理学上认为,人在夜晚更容易陷入内在情绪回流状态:外界输入减弱,控制力下降,大脑开始“回放”白天压下来的事。它不一定是焦虑,也不一定是多愁善感,它只是一一你白天没来得及处理的情绪,在夜里全排队上线了。 为什么很多事,只在晚上想起?白天是向外,夜晚是向内。外界静了,你才听见自己的情绪。这不是“想太多”,是终于空下来了。控制力减弱,情绪占据主导。大脑欲休息,心绪却未止。白天压抑、隐忍、回避的情绪,夜间便逐一浮现。 睡前是情绪最赤裸的时刻。无需应对外界,也无他人干扰。 于是开始直面平日无暇感知的事物。 它常被误解为“晚睡拖延”:盯着手机发呆,并非在刷,而是不舍告别今日;躺着不睡,非因不困,而是思绪未停;忽觉情绪翻涌,却无言以述,唯有听歌或发呆;想找人聊天,却怕被回应,只因不愿孤单。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 1、设置缓冲时段,别让生活从忙碌瞬间归零从接收信息到回归内心,需要过渡。 2、泡澡、整理房间、听纯音乐,都能让情绪平稳着陆。把晚间情绪当临时缓存,而非必须攻克的难题并非所有思绪都要解决,有些只是短暂波动。接纳它们的存在,但不必留它们长驻。 3、不强行压制,也不深陷其中倾听情绪的声音,但要明白:让内心安宁的,不是理清所有困惑,而是适时按下暂停键。 4、启示时刻。 在夜里翻涌的那些感受,其实白天也在,别再苛责深夜里的胡思乱想,也不必畏惧念头的突然造访。 回头看看了,那个被日常琐碎挤到角落的真实自我。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