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聚焦于“不称职父母”对子女造成的隐性伤害。这类父母因自身情感缺陷、逃避责任或功能失调,长期忽视孩子的基本情感需求,却以“无心之过”为由推卸责任。例如,父母可能因酗酒、冷漠或过度依赖子女,迫使孩子被迫承担照顾者的角色,形成“角色颠倒”(父母化),导致子女在童年时期便压抑自我需求,将父母的不作为合理化。 作者指出,此类伤害的隐蔽性在于:父母并非主动施暴,而是通过“不作为”或“情感缺席”让孩子陷入被遗弃的恐惧。子女常以“他们尽力了”“至少没打我”等理由自我说服,实则长期处于情感荒漠中,形成“不配被爱”的自我认知。这种模式在成年后表现为过度讨好、恐惧亲密关系或强迫性重复“拯救他人”的行为。 本章强调,父母的“无意”无法抵消伤害的客观存在,子女需停止为父母的失职辩解。福沃德提出,疗愈的关键在于承认童年情感剥夺的真实性,打破“我必须理解父母”的道德枷锁,并通过建立边界、重构自我价值,走出“被忽视者”的心理阴影。唯有直面未被满足的需求,才能终止代际创伤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