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中,“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Fallacy)指人们因过度关注已投入且无法回收的成本(时间、金钱、精力等),而继续坚持非理性决策的心理现象。尽管未来可能面临更大损失,人们仍被“不甘心”驱使,试图通过追加投入来“挽回”过去的损失,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为何难以抽身?** 1. **损失厌恶**:人对损失的敏感度远高于收益,放弃意味着承认失败,触发心理痛苦。 2. **自我辩护**:中断行为会引发认知失调,为证明先前决策的合理性,人们选择继续投入。 3. **社会压力**:担心被评价为“半途而废”,尤其在公开承诺后,坚持成为维护形象的方式。 **生活中的沉没成本陷阱** - 勉强看完一部糟糕的电影,只因“买了票不能浪费”; - 亏损后持续加仓股票,期待回本却越套越深; - 忍受不合适的感情或工作,只因“已经付出多年青春”。 **如何跳出陷阱?** 1. **区分过去与未来**:决策应基于未来收益,而非已沉没的成本。 2. **预设止损点**:投资前设定退出阈值,避免情绪化追加。 3. **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未投入任何成本,是否仍会做同样选择? 4. **接受“止损即赢”**:及时终止错误方向,本身就是一种理性胜利。 理性决策的关键在于“向前看”。承认沉没成本不可逆,才能将资源分配给更值得的未来。放下执念,止损不是失败,而是为新生腾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