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这句话正确的概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未来,人们对心理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古代的中外哲学家,思想家,在说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都阐述过他们对心理现象的观点。也有学者通过观察和总结个人的经验,发现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这些思想观点和发现,有些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甚至在今天看来,有些仍然是正确的。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有其理论观点,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即认为人生而具有的本性是相近的,后天生活才造成了人和人之间很大的差别,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孟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善的狗询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姓鄂的,世硕主张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告子,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的争论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20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医生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并解释说,这四种类型是由人体内四种液体及黄疸汁,血液,粘液和黑胆汁所占的比例不同造成的。后来,古罗马医生盖伦提出了气质这个概念,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尽管波克拉底对气质类型产生机智的观点并不符合科学事实,但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但由于他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比较符合实际,所以至今仍沿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来。 从古代心理学思想中还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那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用的是思辨和总结个人经验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只能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想,不具备实质的性质,因而并不能使心理学成为一独立的学科。在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进了实验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