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

自单是人美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不必为此感到羞耻或自责。 自卑是一种对自我否定,缺乏自信心,无法认同自已的心理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自卑的影子随处可见。有的人为自己的身材和外表自卑;有的人为自己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自卑;有的人为自己的学识自卑;有的人为自己的性格自卑;有的人看似很高傲,其实骨子里也是自卑…只要在某一瞬间,你有一种不如人的感觉,那就是自卑。 1,每个人都很难摆脱自卑感 让我们回到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仔细体会一下: 在同学聚会上,你听闻某位同窗事业有成,而你却还在为生计奔波,那种落后于人的自卑感是否瞬间生出?在与他人交流时,如果对方博学多才、言谈举止得体,而你却感到词穷,那种自愧不如的自卑感是否涌上心头?我们每个人都很难摆脱自卑感,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很显性的自卑者,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他们都有这样的特征:平时说话声音很小,低着头;说话不敢看别人的脸和眼睛;走路很慢;在人群中喜欢缩在角落里;别人分东西时,每次都拿少的那份;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出丑,害怕别人看到自己优秀;从来不或者很少拒绝别人…有些人,看似很自信,甚至透露出一种居高临下的自负感,其实,这只是自卑的另一种表现而已。 有一个来访者来我这里做咨询,她说感觉被周围的同事嫉妒,大家孤立她,和同事搞不好关系,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她经常在同事面前“无意炫富”。其实,只要打开她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到些许痕迹 “人生建议,千万别买别墅,打扫起来真的是太累了!” “老公给我买了一个香奈儿包包,真的很丑,我很生气” “买那么多房子其实带来的烦恼蛮多的,交物业费、装修、催收租金就非常麻烦…” 我问她为何总是这样强调自己的优越感,她说:“我到这里工作,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在家里无所事事太没意思了,但是业务上真的比不过其他同事,我也有自卑感…” 尽管自卑与自傲的表现形式是截然相反的,但其实它们属于同一种心理倾向,都是内心的自卑情结被触动时,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态度。通常情况下,越自卑的人会表现得越自傲。 2,自卑情绪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心理学家阿德勒从小被自卑因扰,一生都在克服自卑,从时为研究自卑的世界达人。他曾讲述过一个三个孩子初到动物园看有子的故事。第一个孩子看到狮子后,躲在母亲身后瑟瑟发抖:第一个孩子冲狮子挥舞着拳头,第三个孩子问妈妈:“我能不能朝它口水?”三个孩子面对狮子时的不同反应,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复杂而微妙的心理世界。每个孩子的行为都是他们内心情感的投射,更是自卑情绪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一个孩子,他的瑟瑟发抖不仅是对狮子力量的恐惧,更反映出他对自己无法掌控局面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实际上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在面对强大的外力时无法自保,这种无助感便是自卑情绪的体现。 第二个孩子挥舞拳头的行为,看似是勇敢和自信,实则是对内心自卑感的掩饰。他试图通过展现自己的强大来对抗内心的恐惧,但这种表面的强大往往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他害怕被看穿,害怕别人发现他的不足,因此用愤怒和自负来保护自己。 第三个孩子的反应则更为微妙。他询问母亲是否可以朝狮子吐口水,这看似是一种挑衅和挑战,实则透露出他对未知的困惑和对自我能力的怀疑。他试图通过挑衅来掌控局面,以此来掩盖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这三个孩子的反应,都揭示了一个共同的心理现象:人们面对无法应对的问题时,内心往往会产生自卑情绪。这种情绪可能表现为恐惧、愤怒、自负或其他形式,但背后都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不安。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卑情绪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 象,不必为此感到羞耻或自责。 自卑感不仅普遍存在,而且会长久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自卑感自我们出生就伴随着我们。因为小婴儿需要被大人照顾才能生存,这种缺乏能力的自卑感让人总想快点儿长大。可是即使长大了,作为个体的能力也都是有限的,都有属于自己的强项和弱项。遇到自己的弱项时,容易产生矮人三分的想法,如果不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自卑感就会滋生。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给孩子输入“你这不行”“你怎么那个也不会”“你看看人家某某孩子”等消极暗示,孩子就会把家长的评价内化成自我的评价,从而形成片面的自我概念,也会形成深刻的自卑感。孩子早期的成长环境也会影响其成年后人格的建立。如果一些孩子在婴幼儿期被家长送到全托幼儿园,或者把孩子托付给他人照看,频繁地更换孩子的成长环境,就容易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内心产生恐慌和自卑。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