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问自己:在这世间“真爱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像一团迷雾,萦绕在许多人的心头。直到读到海林格导师的《看见》,我才恍然,原来真爱,藏在这一个个“看见”里。 我们总习惯用眼睛去评判他人的行为。孩子哭闹,我们只看到他的吵闹,却忽略了他可能是身体不适或是渴望陪伴;爱人晚归,我们只看到他回来的时间,却没察觉他加班背后的疲惫与压力。当我们只聚焦于行为,就像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人,模糊又片面,爱自然难以滋生。 可当我们试着去探寻行为背后的意图,情况便有了转变。孩子哭闹,或许是想引起关注,爱人晚归,可能是为了给这个家更好的生活。关注到这些,我们开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爱也在这一步步靠近中悄然萌芽。 而当我们进一步关心他们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才是真正地“看见”了他们。孩子哭闹,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爱人晚归,是因工作重担而焦虑。此时,我们给予的安慰与理解,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又治愈,爱也在这心与心的交融中热烈流淌。 同样,“看见”自己也是如此重要。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只看到自己的行为,却忘了探寻行为背后的自己。关注行为意图,关心自身需要与感受,我们才能遇见那个真实、完整的自己,爱自己,也从这一刻开始。 孩子、爱人、朋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心怀敬畏,看见他们的独特;心怀慈悲,接纳他们的真实;心怀柔情,认可自己的圆满。当我们学会“看见”,真爱,便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