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的枷锁:你可以不必讨好》 “老师,我总怕别人不高兴,一有冲突就先道歉,哪怕不是我的错。” 这句话,我听过太多遍了。很多来访者,尤其是善良敏感的人,都被“懂事”和“好人”的标签紧紧束缚着。背后的痛点,是深深的不安全感:仿佛只有被喜欢,自己才有价值。 这种讨好型模式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也许我们需要通过“乖”和“懂事”来获取父母的关注和爱,这种生存策略被我们无意识地带到了成年后的所有关系中。 我记得一位女性来访者,她习惯性地照顾所有人的情绪,却总是独自在深夜崩溃。她说:“我好像没有自己了。” 我让她做一个练习:在接下来一周,每天至少有一次,对别人的请求说“不”,或者表达自己真实的喜好。她回来告诉我,当她对同事的聚餐邀请说出“今天累了,我想回家休息”时,她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对方只是轻松地说“好的,下次再约”。那一刻,她如释重负。 这里的关键知识点是:建立心理边界。 边界不是一堵墙,而是一扇门:我决定谁可以进来,以及他们可以带什么进来。讨好,意味着你把大门的钥匙交给了每一个人。 如何建立边界? 1. 从小事开始拒绝:不需要义正言辞,一句“这个我不太方便”就够了。 2. 使用“我”开头句式:“我觉得…”“我需要…”“我选择…”,把重心拉回自己身上。 3. 接受别人会失望:你不是人民币,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你。让别人失望,是他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 我想对你说:真正的善良,是带有锋芒的。它首先体现在善待自己。 当你不再透支自己去满足他人,你给出的好,才是发自内心的、有力量的,而不是一种疲惫的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