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不仅决定了一个人受欢迎的程度,甚至决定了一段关系的成败。尤其在一个家中,是否拥有正向情绪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家庭的未来。”很多时候,比起大道理,孩子更需要的,其实是父母提供的情绪价值。情绪价值越高的父母,越容易养出乐观、自信、优秀的孩子。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分享给孩子提供情绪价值的8种方式,一起学起来吧!儿子放学回家后,说:“今天老师批评我了,我以后再也不想去上学了。”听到这里,妈妈很想批评儿子几句,但因为嗓子哑了,只能干瞪眼。没想到,儿子接着说道:“老师说我抄同桌作业,但那是我自己写的啊,为什么老师都看不到我的努力?”说着说着,儿子委屈得大哭起来,妈妈则默默抱住了他。过了一会儿,儿子突然说:“妈妈谢谢你,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我会继续努力的。”整个过程中,自己没有说一句话,却收获了儿子的感激和认可。学会倾听和接纳。这一点在孩子遇到困难找父母倾诉时特别重要。父母在第一时间的耐心倾听,代表了对孩子情绪的接纳,也更容易和孩子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孩子真正渴望的沟通,不是观点的交锋,而是心灵的交流。当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时,我们就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更加优秀、成熟,与孩子的距离也会被迅速拉近。在安静地倾听中,理解孩子的想法,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综艺《少年说》中,有个12岁的男孩,一上台就说:“我的妈妈,她骂了我11年。”小朋友抢了男孩的玩具,妈妈反而责怪是儿子不够大度;同学跟男孩吵架,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就说错的是他。甚至,当男孩取得了好成绩,想要换来妈妈的一声赞扬时,得到的也只是一句冷漠的“嗯”。“一朵花,如果你每天去骂它,它会加速枯萎,我怕我有一天承受不住,自动枯萎了。”无论是谁,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而不喜欢被人批评。对于孩子来说,一句表扬的话语,不仅可以让他们更加自信,还能够增强他们面对挫折及困难的勇气。而真正智慧的父母,都懂得从沙砾中找到珍珠,发现并认可孩子的长处。父母批评指责孩子,孩子不会知耻而后勇,只会真的相信“我很差”。父母多夸奖孩子,孩子才会一点点进步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多用具体的、诚恳的、含细节的语言肯定孩子,孩子才会建立稳定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你可以犯一百万个错误,都不会改变你是我孩子的事实。无论你犯了什么错,或需要我处理的,第一时间告诉我,只要没有涉及底线的,我都会帮助你的。”有些父母总以为,当孩子犯了错,只有打他、骂他,孩子才能长记性,下次才不会再犯。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家长急于指责、打骂,反而容易错失了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的最佳时机,还容易让他们得出“父母不爱自己”的结论。合理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及科学的方法提出批评,帮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这样才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当孩子向我们求助时,当孩子想跟我们交流时,他们渴望的是情感上的共振。我们只有无条件的支持,才能化为孩子行走世间的底气和勇气。但实际上,父母对孩子的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质量高低。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只有充分的陪伴,父母才能有机会观察、了解孩子,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只有充分的陪伴,才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些父母陪是陪了,但不是做自己的事,就是玩手机、看电视,只是“陪”在孩子身边而已。粗线条的孩子可能觉得手机有趣,连爸爸妈妈都舍不得放下,自己也迷上了手机。敏感的孩子却察觉到父母的忽视,认为自己不重要,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样的陪伴没有引导、教育,更给不了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陪伴不一定要时时守在身边,只要用心,便可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陪伴是家庭教育最好的“营养剂”,也是教育孩子最完美的“捷径”,更是父母不能缺席的“一堂课”。那一刻,叶月幽心里气不打一出来,她心想,出门前自己已经提醒过孩子好多次了,还能忘,说明儿子一点责任心都没有,既然没带就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吧。然而,话还没说出口,小儿子就开始央求她再给哥哥买一个。再一看外面卖20多的泳镜,这里居然售价68,她心想:“果然出来玩就是浪费钱,真是花钱买罪受。”这句话正是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每当出去玩,母亲总是在一旁抱怨、指责,抓住家人的各种小失误不放,导致大家都陷入内耗,玩也玩不开心。总是盯着孩子不放,鞋子放的位置不对,吃饭把衣服弄脏,多吃了一个零食,不小心了一杯水,默写错了一个字,考试扣了一分,天天在挑孩子毛病,还时不时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一些分明是无心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过失,有的父母却始终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可着劲地指责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活得痛苦且压抑。亲子间相处,凡事多包容,遇到矛盾多沟通,再大的困难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父母在教育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多引导、少说教”的原则。很多时候,空洞的说教和频繁的指责不仅难以达到教育的效果,还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孩子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往往来源于内心的探索和发现,而不是单纯地讲大道理和灌输。父母应该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孩子在实践、探索中感受、发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可以通过一起做实验、阅读有趣的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