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型依恋的核心是对自我的羞耻感

焦虑型依恋的核心并非讨好,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自我的羞耻感。从表面上看,在所有依恋类型中,焦虑型往往是最愿意付出和牺牲的。 举个例子,当面对伴侣的冷淡时,焦虑型的人会压抑自己内心的痛苦,不停地询问对方究竟发生了什么;面对伴侣的怠慢,他们也会放下尊严,执着地关心对方去了哪里、做了什么。通常情况是,对方越是表现出不爱,焦虑型的人就越容易被对方的一举一动所牵动,不断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情感。 但要知道,在人发展出爱、利他、奉献等高级情感之前,首先具备的是趋利避害的生物本能。就如同小孩子不需要教导,给他糖吃他就会亲近你,打他他就会跑开一样。焦虑型依恋的人并非天生就能够忍受伤害,他们之所以会表现出讨好的行为,是因为在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回应不够及时、不够持续或者不够平等,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被抛弃的恐惧之中。为了从父母那里获取一点偏爱和生存资源,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从小就习惯了迎合他人,习惯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也就是说,讨好只是焦虑型依恋者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机制,而真正让他们持续痛苦的,是在讨好过程中,自我不断缩小而产生的羞耻感。在霍金斯能量层级理论里,羞耻是能量最低的情绪,其伤害程度甚至超过恐惧和绝望。这种情绪会让人难以接纳自己,无法很好地驾驭人际关系,甚至无法享受快乐。 焦虑型依恋者的羞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情绪羞耻。很多时候,焦虑型的人总会强调自己在意伴侣的态度,遇到矛盾时,只要对方哄一哄就好。然而,他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渴望被安抚的究竟是何种情绪。有时候他们表现出愤怒和失望,但内心深处其实是对自己不被坚定选择的悲伤。这就导致无论伴侣如何承诺保证,那种无形的负面情绪依旧存在。 另一方面是欲望羞耻。他们心里明明想要更昂贵的礼物,或者想要任性一回,让伴侣承担大部分家务,可还没等提出这些想法,就先会考虑自己这样做是否不道德,会不会遭到谴责。于是出于补偿心理,反而在自己最匮乏的方面付出得比对方更多。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