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缺安全感,而是缺乏“内在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真正缺失的并非外部的保护,而是在不确定中依然能保持内心稳定的能力。这种能力,让我们不过度依赖外界的恒定来确认自身安全。 核心表现: 情绪雷达过度敏锐: 会持续扫描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威胁,对伴侣的细微变化(如回复信息变慢、语气稍显冷淡)感到焦虑。 需要不断“确认”: 通过反复提问、考验或要求承诺,来获得暂时的安心,但很快又陷入新一轮的怀疑。 灾难化想象: 容易将小事想象成关系破裂的征兆,陷入“如果……那就完了”的思维漩涡。 培养路径: 区分“事实”与“感受”: 当不安袭来,问自己:“支撑我不安感的,是客观事实,还是我的主观想象?” 例如,对方半天没回消息是“事实”,但“他肯定不在乎我了”是“想象”。练习将想法写下来,能有效拉开距离,保持客观。 建立“安全基地”清单: 安全感不能只寄托于一人。主动创建一个专属的“安全清单”,列出那些能让你感觉平静、充实的事物。例如:深呼吸、给好友打电话、沉浸于爱好、回顾过去成功的经历。在焦虑时,主动执行清单事项,重获掌控感。 进行“耐受性”训练: 安全感源于体验——即经历不安后发现“天没塌下来”。有意识地让自己待在轻微的不确定中,不急于寻求安慰。例如,在焦虑时,先给自己10分钟独处,观察情绪的变化。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能承受。 重塑核心信念: 缺乏安全感的底层常是“我无法应对变故”的信念。每天给自己积极暗示:“我有能力面对生活中的起伏”、“我的价值不依赖于他人的持续关注”。通过重复,将新的信念内化。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确保风平浪静,而是相信自己能驾驭风浪。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