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闺蜜约我去看画展,我盯着手机屏幕犹豫了十分钟。对话框里打好的“最近有点累,下次再约好吗”删了又改,最后还是换成了“好呀,几点见面?”——这是我过去五年对朋友说过最多的话。 我从小就怕“让别人失望”。小学时组长分小组作业,我明明擅长画画,却因为组员说“我们要做手工模型”,就默默收起彩笔;高中时宿舍夜聊,大家说喜欢某个明星,我明明觉得他演技一般,也跟着点头“对啊对啊,他好帅”;大学毕业后和朋友合租,她喜欢熬夜看剧,我明明习惯早睡,也硬撑着陪她到凌晨,第二天顶着黑眼圈去上班——我总觉得,朋友之间就该“互相迁就”,如果我说“我不想”,她们会不会觉得我“不合群”? 最严重的一次是去年夏天。朋友失恋,拉着我陪她去海边散心。那天我重感冒,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头晕得站不稳,但看着她红着眼睛说“只有你能陪我了”,我还是强撑着收拾行李。在海边待了三天,我每天陪她在沙滩上走两小时,听她重复讲和前任的故事,晚上她哭着睡过去,我悄悄爬起来找感冒药。回程的高铁上,我烧到39度,朋友吓坏了,翻出我的药盒才发现“你带了这么多感冒药,为什么不告诉我你生病了?” 我当时眼泪一下子涌出来:“我怕你觉得我不陪你……”她却抱住我:“傻瓜,你病成这样,我怎么会怪你?我更怕你硬撑着出事啊。”那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真实的“拒绝”不会失去朋友,反而会让她们更懂你。 后来我开始试着“说真话”。第一次是同事约周末逛街,我刚好要赶一个线上课程,深吸一口气说:“这周要上课,下次我们约下午茶好不好?”她愣了一下,笑着说“好啊,你先忙,我正好也想在家躺一天”。原来她也不是非去不可,只是不好意思先说“不想动”。 现在我有个小习惯:每次别人约我时,先在心里问自己“我现在最想做什么?”如果答案是“想在家看书”,就直接说“今天想休息,我们下次约”;如果是“有点想去,但怕耽误事”,就说“我有点犹豫,因为XX,不过如果你们等我XX时间的话,可以一起”。上个月朋友生日,我没像以前那样买她随口提过的名牌包,而是画了一幅她和她家猫咪的画——她抱着画哭了,说“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你怎么知道我喜欢这个?”其实我只是记得,她上次给我看猫咪照片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原来真正的亲近,不是永远说“我都行”,而是敢说“我有时候不行,但我愿意为你做我能行的事”。就像拼图,不用每一块都强行凑在一起,留出一点空隙,反而能拼出更舒服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