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太敏感了?”“可能是我想太多了吧?”这是松果倾诉语音聊天中最常出现的自我怀疑。你会因为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辗转反侧,会因为关系中的一点小波动焦虑不安,然后不断否定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大大咧咧?” 其实,你不是“想太多”,而是“高敏感型人格”,这类人对情绪和环境的感知力远超常人,就像自带“情绪雷达”。心理学研究显示,高敏感人群仅占总人口的15%-20%,他们的大脑处理情绪信息的区域更活跃,所以更容易捕捉到细节,也更容易被情绪影响。 高敏感不是缺陷,而是一种天赋。关键是学会“自我调节”:给情绪贴标签,告诉自己“我现在是焦虑,不是事实本身”;设置“信息屏蔽期”,减少刷社交软件的时间,避免被他人生活过度影响;每天做“脱敏练习”,比如主动和陌生人说一句话,慢慢降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不必强迫自己变得“迟钝”,你的敏感让你更懂共情、更有同理心。学会接纳自己的特质,用合适的方式照顾好内心的细腻,你会发现,这正是你最珍贵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