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本质并非爱情吗?

时代的变化,带动着对婚姻认知的改变。 在传统社会,婚姻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定,爱情的产生会让婚姻更复杂。 包括欧洲中世纪时期,当时的人们觉得结婚的目的是保护财产和延续家族,甚至在那个时候的观念里,爱情会破坏婚姻具备的责任感。 直到一百多年前,“婚姻”才和“爱情”捆绑,为爱成婚的夫妻越来越多。 这是男女思想和行为习惯改变的结果。 男人开始做家务,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女人开始挣钱,有了经济实力,于是彼此不再互相紧密依赖,婚姻也不再是“必需品”。 于是,人们考虑要不要结婚时,开始用“想不想”主导一切。 有了爱情,很多人才甘愿步入婚姻的殿堂,这个时候,爱情于很多人而言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成了很多人以为的“婚姻本质”。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或者说,婚姻的本质,真的可以是爱情吗? 其实从婚姻的稳定性以及关系的发展历程来讲,婚姻的本质永远不可能是爱情,深层原因很好理解,只有先懂这一点,才有可能拥有幸福的婚姻。 01、爱真的能保障婚姻吗? 如今很多人都在强调,要结婚就该和最爱的人结婚,因为人生实短,和错的人结婚是一辈子的“凑活”。 这句话本身没错,观点鲜明,三观导向正。 但我们说点实际的,对普通人而言,很难和今生挚爱相伴一生才是常态,不是没有这个缘分,而是今生挚爱本身就是一个“噱头”。 要解释这一点,我们要先了解的是:什么是爱情? 有人觉得爱情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深情,有人觉得爱情是非他不可的执念,有人觉得爱情是彩虹般绚烂的美满。 而美国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却有更理性并且通过科学验证的观点: 在费舍尔的观点里,爱情是由三种生物系统所控制的,性激素调动人的欲望,特定脑区传递多巴胺,5-羟色胺调控吸引力。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能调动你的吸引力,能刺激你产生一定的欲望时,爱情就会产生。 那些维持很长时间的“爱情”,与其说是今生挚爱的代言,不如说是前期的各种激素加后期的相处舒服。 这个答案,指向了一个很基本却经常被忽视,也被很多人排斥的事实,那就是“我们有可能爱很多人,甚至有可能更爱下一任伴侣”。 如同买衣服一般。你前几年很喜欢的衣服,不代表之后也会喜欢,有可能那件衣服旧了后,你会更喜欢另一件买回来的衣服。 当然,人不是衣服,人是有感情的,亲密关系也比买衣服复杂地多。恰恰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导致很多人和伴侣相处还算可以的时候,不愿意去寻找下一个伴侣。 这个时候的关系,不再是“爱”主导的,而是习惯和责任主导的。 从这个角度也足以说明,单靠爱来维系婚姻,本身就不可靠,因为喜欢是会变的,当婚姻只是建立在两个人是否愿意的基础上,就会使婚姻变得不稳定。 说了这么多,那什么才是婚姻的本质呢? 02、婚姻的本质 到了适婚年纪,很多人把结婚挂在嘴上,天天刷着应该和谁结婚的文章,但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婚姻。 经过浪漫的文学加工后,婚姻是两个人构建一个幸福的家,是两个人填补对方空虚的灵魂,是两个人携手一生经历风风雨雨。可从现实角度来说,婚姻其实只是一种家庭关系的组建形式。 更准确的说法是:婚姻泛指适婚男女以夫妻名义在经济生活、精神物质等方面的资源长期结合,是一种以夫妻名义共同共产生活并组成家庭的一种社会现象。 简单来说,婚姻的本质不是爱,甚至可以与爱无关,因为婚姻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持家庭的内部稳定。倘若两个人之间只有爱,彼此却不忠诚,婚姻很难维持。 同样的,若是两个人之间只有爱,却没有责任心,日子也很难过好。也就是说,婚姻的目的,是保障两个人的共同生活,那么婚姻的本质其实就是“责任感”、“契约精神”等等与爱无关的现实因素。 03、关于爱情,有一个冷知识:过分宣扬爱情,可能是部分消费主义所挖的陷阱。 就像“钻石骗局”,钻石本身的价值不高,而且全球的钻石储量极大,可有些人为了赚钱,不断宣扬钻石的可贵。 虽然可贵但没有人买也不行,这个时候有些人就将“爱”与钻石捆绑。 如同钻石常听的宣传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他们用钻石代替爱,想要告诉消费者,如果希望你的爱能够长长久久,那么你就应该拥有一颗钻石。 很多东西都是同样的套路,因为人的内心都惧怕孤独,渴望独宠,所以“以爱为名”的销售方式总是行得通。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人们对伴侣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的欲望也更加强烈,甚至有些女生还用伴侣给自己花钱的多少来衡量他对自己的爱意。 仔细想想很可笑,但大部分人都逃不出这种陷阱。 究其根本,很多人根本不清楚什么才是爱情,什么又是婚姻,用太过盲目的心态去结婚,才很难挺过之后的考验。 毕竟婚姻的本质,并非爱情,而是责任心,是契约精神。 明白这一点,才能在感情变淡的时候,依然将日子过下去,磨合到最后,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少年夫妻老来伴”。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