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主要可分为三种类型:亲情、爱情与友情。 亲情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之上,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深刻性,“血浓于水”正是对此的贴切描述。然而,“浓”并不必然优于“淡”。在许多亲情关系中,过于强烈的情感联系反而可能限制个体的自由,对其心理形成束缚甚至造成伤害。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严重的精神障碍往往与亲情关系中的创伤经历有关。此外,血缘关系的不可切断性,使得部分亲人之间行为失去约束,以为“无论如何对待对方,都无法改变彼此是亲人的事实”。显然,这种缺乏边界与规则的情感关系存在潜在风险。 没有人以离婚为目的而步入婚姻。爱情中的誓言、未标注期限的结婚证书,以及婚礼上“白头偕老”的祝愿,共同营造出婚姻“永恒不变”的假象。在这种认知下,一些人可能在关系中放任行为。当情感逐渐淡化,伤害不断累积,婚姻这一“合同”的有效性便会受到质疑。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情感的品质都已受到损害。 相比之下,友情在初始阶段就显得更为淡泊:它既缺乏亲情的生物学基础,也不具备爱情所兼具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基础,因而显得“先天不足”。同时,友情的维系依赖一定条件,一旦这些条件消失,终结友情也远比终结亲情或婚姻更为简单,所带来的后续影响也较为轻微。可以说,友情是一种更为自由的情感联结,既可深厚如血缘,亦可清淡似水。例如,在友情中说出“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朋友通常不会介意,而是自然离去、适时再来。但若将同样的话对家人或伴侣说,则可能招致道德层面的指责,甚至引发激烈冲突。 有评论指出,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每次五十分钟,总次数事先约定——是其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之一。原因在于,他构建了一种具有明确界限、可终止的关系模式,这种设置促使参与者遵守基本人际规则,并保持成长的动力。这一评价体现了高明者对高明设计理念的理解与认可。 人类作为一种情感动物,缺乏情感联系会导致心灵“饥饿”,而情感过度则可能造成“窒息”,因而适度最为理想。从这一角度来看,亲情与爱情都应借鉴友情的特质。如果亲情能具备友情的品质,便不会因过度紧密而令人压抑。世界上最令人遗憾的情形之一,莫过于亲情中出现这样的叹息:“我为你付出一切,你却恨我。”产生这种感受的人应当意识到,正是过度的情感投入导致了对方的怨恨——对方抗拒的是被过度控制的关系。 同样,爱情中也应融入友谊的特性。若意识到爱情可能褪色,人们就会主动维护其初始的美好;如果婚姻被理解为一份有期限的“合同”,双方也会思考如何延续这段关系。一旦目标明确,相应的行为便不易失控。 然而,人性存在一种矛盾:一方面追求稳定,渴望明确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又希望超越规则,享受自己是例外的冒险乐趣。在此之间的得失权衡,实则如同一种依赖运气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