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舒适区,是自己搭的小天地

从前总觉得“舒适区”是偷懒的借口,直到被频繁的焦虑和内耗困住,才明白真正的舒适区,是能让身心放松、敢于做自己的安稳角落,而它从来不是天生的,需要慢慢搭建。 搭建的第一步,是学会“主动筛选”。曾经的我总想着迎合他人,朋友约着去喧闹的聚会,明明不喜欢也硬着头皮参加;同事推荐的热门活动,即便觉得消耗也不愿拒绝。后来我试着坦诚表达:“我更爱安静的小聚”“这个活动不太适合我”。拒绝不必要的社交,把时间留给喜欢的事——周末泡在图书馆看书,傍晚沿着河边散步,或是在家摆弄花草,身心慢慢从紧绷变得舒展。 接着,我给生活加了“固定节奏”。每天早上留15分钟冥想,睡前写3件当天的小确幸,每周抽一下午做自己喜欢的手工。这些固定的小事像锚点,不管外界多忙乱,只要回到这个节奏里,就会觉得踏实。就像每次手工时,专注于针线或布料,烦恼会悄悄淡去,心里满是平静。 我还学会了“给自己留余地”。不再逼自己“必须做到完美”,工作没做好时,不说“我真没用”,而是告诉自己“下次可以这样改进”;计划被打乱时,不焦虑抓狂,而是灵活调整。允许自己有失误,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反而少了很多精神内耗。 现在的我,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里没有勉强的迎合,没有过度的苛求,只有自在和安心。原来舒适区从不是困住人的牢笼,而是给身心充电的港湾。当你在自己搭建的舒适区里攒足了力量,反而更有勇气去面对外界的风雨。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