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自我”与“真我”的来源
“自我”和“真我”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其他流派:
A. 人本主义疗法(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
这是“真我”概念最核心的流派。
· 核心观点: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实现自我潜能的倾向,这就是 “真我” 。但在成长过程中,为了获得他人的积极关注(爱和接纳),我们学会了将外在的价值观内化,形成了 “条件性价值感” 。当我们为了迎合这些条件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时,就形成了一个 “假我”。
· 治疗目标:治疗师通过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和真诚一致,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来访者放下“假我”的防御,重新接触并信任自己的“真我”,走向“自我实现”。
B. 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疗法(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为代表)
这个流派使用“自我”、“本我”、“超我”的结构模型。
· 核心观点:
· 本我:代表原始的本能和欲望。
· 超我:代表内化的道德和规则。
· 自我:在两者之间进行调解,以适应现实环境。
· 治疗目标:通过探索潜意识、童年经历和内在冲突,来加强“自我”的力量,使其能更好地协调“本我”和“超我”的要求,从而减少心理冲突。
总结与对比
特征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核心焦点 思想、行为、症状 自我概念、个人成长、真我
对“真我”的看法 不作为一个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天生、有机的,需要被发掘和释放
治疗师角色 老师、教练、合作科学家 伙伴、倾听者、提供滋养环境的园丁
主要方法 结构化、技术性、布置作业 非指导性、建立关系、提供共情
时间导向 现在和未来 现在(但接纳过去的经历)
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有的。现代心理治疗趋向整合。
1. 第三波CBT:像接纳与承诺疗法这样的“第三波”CBT,已经开始融入与“自我”相关的概念。ACT强调 “观察性自我” ,即那个能够不带评判地观察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不变的“你”。这个概念非常接近“真我”或“本体”的哲学思想。ACT的目标是帮助人们与自己的想法解离,澄清价值(类似于“真我”的方向),并承诺采取行动。
2. 互补关系:在实践中,一个治疗师可能会先用CBT的技术帮助来访者缓解严重的焦虑症状(使其不再被症状淹没),然后再引入人本主义的方法,帮助其探索更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和人生意义问题。
结论
所以,当您思考“自我”和“真我”时:
· 如果您想的是改变脑海中那个批评自己的声音、克服逃避行为、解决具体的情绪问题,那么您思考的路径更接近认知行为疗法。
· 如果您想的是“我到底是谁?”、“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总觉得在扮演一个角色?”,那么您探索的领域更接近人本主义疗法。
两者都是有效且重要的心理学视角,只是关注的层面和使用的工具不同。Cpt,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哪个更适合你?
2. “自我”与“真我”的来源
“自我”和“真我”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其他流派:
A. 人本主义疗法(以卡尔·罗杰斯为代表)
这是“真我”概念最核心的流派。
· 核心观点: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实现自我潜能的倾向,这就是 “真我” 。但在成长过程中,为了获得他人的积极关注(爱和接纳),我们学会了将外在的价值观内化,形成了 “条件性价值感” 。当我们为了迎合这些条件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时,就形成了一个 “假我”。
· 治疗目标:治疗师通过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共情和真诚一致,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来访者放下“假我”的防御,重新接触并信任自己的“真我”,走向“自我实现”。
B. 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疗法(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为代表)
这个流派使用“自我”、“本我”、“超我”的结构模型。
· 核心观点:
· 本我:代表原始的本能和欲望。
· 超我:代表内化的道德和规则。
· 自我:在两者之间进行调解,以适应现实环境。
· 治疗目标:通过探索潜意识、童年经历和内在冲突,来加强“自我”的力量,使其能更好地协调“本我”和“超我”的要求,从而减少心理冲突。
总结与对比
特征 认知行为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
核心焦点 思想、行为、症状 自我概念、个人成长、真我
对“真我”的看法 不作为一个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是天生、有机的,需要被发掘和释放
治疗师角色 老师、教练、合作科学家 伙伴、倾听者、提供滋养环境的园丁
主要方法 结构化、技术性、布置作业 非指导性、建立关系、提供共情
时间导向 现在和未来 现在(但接纳过去的经历)
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有的。现代心理治疗趋向整合。
1. 第三波CBT:像接纳与承诺疗法这样的“第三波”CBT,已经开始融入与“自我”相关的概念。ACT强调 “观察性自我” ,即那个能够不带评判地观察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不变的“你”。这个概念非常接近“真我”或“本体”的哲学思想。ACT的目标是帮助人们与自己的想法解离,澄清价值(类似于“真我”的方向),并承诺采取行动。
2. 互补关系:在实践中,一个治疗师可能会先用CBT的技术帮助来访者缓解严重的焦虑症状(使其不再被症状淹没),然后再引入人本主义的方法,帮助其探索更深层次的自我认同和人生意义问题。
结论
所以,当您思考“自我”和“真我”时:
· 如果您想的是改变脑海中那个批评自己的声音、克服逃避行为、解决具体的情绪问题,那么您思考的路径更接近认知行为疗法。
· 如果您想的是“我到底是谁?”、“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为什么我总觉得在扮演一个角色?”,那么您探索的领域更接近人本主义疗法。
两者都是有效且重要的心理学视角,只是关注的层面和使用的工具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