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眼泪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出生后掌握的第一个“本领”就是哭泣。然而随着成长,流泪却常常被视为软弱的表现。事实上,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长期压抑情绪、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容易“急火攻心”,对身心造成负担。多项研究表明,眼泪有时就像一个天然的情绪发泄通道,适当流泪,反而有助于身心健康。 01.“有泪不轻弹”,其实苦的是身心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在很多人眼中,“哭鼻子”是没出息的表现,往往与怯懦、失败等标签联系在一起。不仅男性如此,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汉子”也在压抑自己的眼泪。面对上司的批评,只能点头称是;面对同事的嘲讽,只能装作听不见;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与每月要还的房贷、车贷,也只能默默承受……即便压力如山,很多人依然选择把眼泪咽回去。从表面上看,眼泪似乎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人们“忍泪吞声”的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 · 社会压力: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许多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坚强被视为必备品质; · 信任感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情感联结减弱,越来越多人不愿流露真实情绪; · 个性与习惯:不少年轻人习惯沉浸在电子设备中,不善于人际沟通,面对情绪波动时,更倾向于用意志力压抑哭泣的冲动,即便委屈也不愿表达。 人类的情绪表达方式多样,流泪无疑是宣泄痛苦与忧伤最真实的写照。哭泣本身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在情感涌动时无需刻意压抑。敢于正视内心,流露真实情感,才是真正的勇气,不应受到外界眼光的束缚。 02.适当哭一哭,其实益处多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心理学家曾进行一项有趣的实验:让一组人观看感人的电影,收集他们因感动流下的“情感眼泪”;另一组人则切洋葱,收集因刺激产生的“反射眼泪”。结果发现,“情感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而“反射眼泪”中则没有。 儿茶酚胺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如果在体内积聚过多,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该大学另一项关于哭泣的研究还显示,一个月内,男性平均哭泣不超过7次,而女性则超过30次。 女性普遍比男性长寿,除了职业、生理等方面的优势,“善于哭”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生活中变数常在,遇到伤心事时,哭一场就像是为身体与心理进行一次“排毒”。 具体来说,适当哭泣有以下好处: · 有助睡眠:眼泪是情感的宣泄口。哭泣时,人体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这种神经递质能帮助发泄痛苦、恢复内心平静,并增强抵抗力。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很多人哭完之后,不论孩子还是成人,都能很快入睡。 · 释放负面情绪:美国圣保罗雷姆塞医学中心精神病实验室的导师发现,哭泣后,人的负面情绪可降低40%。情感眼泪中含有应激激素,哭泣能将其排出体外,从而让人感觉轻松。同时,哭泣还会促使身体释放内啡肽,带来愉悦感。 · 促进心肺健康:哭泣时,人们往往会不断吸气,这种呼吸方式有助于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运作。这种“带着泪的呼吸”,也是一种内在的情绪调节机制。 · 清洁湿润眼睛:眼泪对保持眼球湿润十分必要,其中所含的蛋白质和其他物质有助于维持眼睛健康、防止感染。眼泪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能在滋润眼角膜的同时预防眼部感染。 03.哭亦有度,方能见效 尽管哭泣是情绪宣泄的有效途径,但也需有所节制。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和荷兰蒂尔堡大学的联合研究发现,约1/3的人在大哭之后情绪并未缓解,1/10的人反而情绪更差。当压抑的心情得到疏解后,就应停止哭泣,否则过度沉溺反而会陷入更深的悲伤。 那么,如何“科学地哭”? · 哭要尽早:出现负面情绪时,应尽早宣泄,不要积压于心。 · 选对场合:在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更易流露真情,可以在家中或其他信赖的场所卸下伪装,释放脆弱的一面。 · 不宜嚎啕大哭:最好的哭泣方式是轻声啜泣,而非嚎啕不止。可以想象那些伤心和委屈正随眼泪一同流出身体。 · 控制时长:哭泣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肠胃功能对情绪极为敏感,悲伤或哭泣时间过长会导致胃肠蠕动减缓,甚至引发胃部不适。同时,心理上也容易进入疲劳期。心情有所平复即可停止。 · 哭后放松:哭泣如同“洗心”,负能量随眼泪排出后,整个人应感到放松。此时可以小睡片刻或出门散步,不必急于投入其他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