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少反面警告,多正面引导

放学路上,一位爸爸背着书包,追着孩子喊:“别乱跑!再跑就把你丢在这!” 孩子吓得停下脚步,眼里满是委屈。可没过几秒,又忍不住往前跑了起来。我也曾跟很多大人一样,带娃时,仿佛自带 “否定口头禅”,习惯“别”“不要”“不能”。孩子想自己剥鸡蛋,刚碰到蛋壳就被说:“别碰,会弄破手!”孩子想帮妈妈递碗,手还没碰到碗沿就被拦着:“不要动,会摔碎!”孩子画了幅五颜六色的太阳,刚拿给家长看就被点评:“不能这么画,太阳哪有绿色的?”。二我们总以为,这些反面警告是在保护孩子、提醒孩子。可实际上,它更像一块挡箭牌,时时刻刻阻止孩子,否定孩子的尝试,慢慢磨掉孩子的勇气,让孩子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做。之前有位朋友给我留言,说她儿子特别喜欢玩积木,可每次搭得歪歪扭扭。她都会忍不住说:“别瞎搭,搭得一点都不好看。”后来孩子再也不主动玩积木了,就算她把积木递到孩子面前,孩子也会摇摇头说: “我不会,搭不好。”直到她决定换个方式。孩子搭积木时,她不说 “别这样”,而是说:“你看,把这块长积木放在下面当底座,是不是会更稳呀?”没想到孩子眼睛一亮,跟着她的指引搭,虽然最后搭的还是不完美,但孩子特别开心,还主动说: “妈妈,下次我还要搭!”三你看,反面警告只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正面引导能让孩子清楚知道该怎么做,怎么走。就像走路时,有人一直告诉你 “别踩坑”“别走错路”,你只会紧张得不敢迈步。据说心理学有个“白熊效应”:你越告诉自己“不要想白熊”,脑子里反而全是白熊。孩子也一样。你说“别跑”,他第一反应是“跑”这个动作,而不是“停下”。你说“别吵”,他注意力反而集中在“吵”上,越提醒越兴奋。可如果有人指着前方说:“往这边走,前面有平坦的路!”你就会走得很顺利。这里的关键是:孩子清楚了“你可以怎么做”,而不是“你不该怎样做”。为了弄明白,我再举个例子。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反面警告:“别磨蹭!”——孩子听不懂,也不知道从哪改。正面引导:“我们先写数学,15分钟后休息5分钟,怎么样?”——清晰、可操作。四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正面引导,就是给孩子最好的鼓励。孩子吃饭把饭粒掉在桌上,别说“别掉饭”,可以说:“咱们把饭粒捡到碗里,这样桌子干干净净,粮食也不浪费。”孩子想自己整理书包,别说“不要瞎折腾,你这样整理不好”,可以说:“咱们先把课本按大小排好,再放进书包,找的时候就方便啦!”孩子说话声音太大,别说“不能这么吵”,可以说:“咱们轻轻说话,这样旁边的人也能好好聊天呀。”今天带餐排队,我没说“别说话”“队伍看齐,别歪歪扭扭的”,而是略带夸张说:“哇,这么安静,这么整齐,我们XX班让人感觉真是精气神十足!”有几个嘴巴不停的,马上跟着静了下来,还个个挺直了身板,朝餐厅走。五教育孩子,就像养一盆花。你不能总盯着它说“别长歪了”“别蔫了”,而是要给它浇水、晒太阳,耐心引导它朝着正确的方向生长。堵不如疏,少一点 “别这样” 的反面警告,多一点 “这样做” 的正面引导。孩子才能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自信,也更快乐。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