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爱干净”,其实是一种安全感仪式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 明明已经整理过了,还要再擦一遍桌面。 地板上有一点点灰,也要马上清理掉。 衣服不整齐地堆着会让你烦躁,房间一乱就心里不安。 别人以为你只是“爱干净”“有洁癖”,但你自己知道: 这不是简单的喜好,而是控制感的来源。 只有当环境整洁、可控,你的心里才稍微踏实一点。这不是“爱干净”,而是你在用整理来平衡内在的混乱与不安。 在心理学中,“安全感仪式”是我们出于心理安抚需要,反复进行的一种行为模式。 这种行为有以下特征: 有一定的规律和流程; 能在行为过程中带来片刻的宁静或掌控感; 通常与早期经验或应激反应有关。 “爱干净”“控制饮食”“重复检查门锁”“固定顺序做事”……很多被视为“习惯”的行为,其实都可能是安全感仪式的一种。 对一些人来说,“清洁”不是为了卫生,而是为了心 里的秩序。 为什么“干净”让人安心? 1.当外部世界混乱时,我们转向内部或可控区域 童年时期,如果你生活在一个容易失控、变动、冲突多的家庭里,你可能会学会控制小范围的事物(如房间、衣物)来减缓自己的焦虑。 2.当我们无法控制情绪,就转而控制环境 3.整理是一种让混乱有序的隐喻行为 把杂乱的房间整理好,就像是把内心的混乱“摊开一 梳理一归位”。清洁的过程,其实是内心尝试说: “我想让我自己好一点。” 4.“不干净=不安全”的潜意识 在混乱、污秽或缺乏秩序的环境中受过伤,大脑会建 立:只有“干净整洁”才等于“安全”。 怎么理解和照顾这种“强迫干净”的背后需求? 正视“干净”背后的情绪诉求 问问自己:我现在为什么这么想整理?是因为看着乱 不舒服,还是我此刻心里感到不安、空虚或焦虑? 如果是后者,可以试着给自己一个替代的安抚方式。 与小时候的你对话 你可以对自己说:“我看到你好紧张,我陪着你,我 们可以一起放松。” 了创造新的“安全感来源” 安全感可以来自温暖的对话、身体的放松、音乐、阳 光、熟悉的香气等多重感官的抚慰。 考虑心理支持。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