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一边抓习惯,一边抓态度

教育是什么?有人说,是知识的传授;有人说,是技能的培养。然而,当我们拨开这些表象,会发现教育的核心,恰在于“习惯”与“态度”的双重塑造——它如同牵引着两只手,一手紧握行为之锚,一手点亮心灵之光,共同绘制着一个人成长的经纬。好的习惯,会为生命奠定坚实的底色。它是在神经通路中精心铺设的轨道,让行为得以自动而高效地运行。从幼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日常规训,到学习中课前预习、课后梳理的固定节律,习惯的魔力在于将无数微小的行动,通过重复的淬炼,凝固为一种近乎本能的品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抓”的过程,是老师对孩子们习惯的耐心引导和严苛校正,它要求稳定,拒绝例外,如同园丁对幼苗的持续扶正,直至其能独自向阳生长。这看似约束的框架,最终内化为个体应对世界的从容与秩序,是“慎独”的基石,亦是才华得以安放的可靠容器。然而,若教育仅止于外在行为的规范,便易造就精致而空洞的躯壳。另一只手所“抓”的态度,则是为这躯壳注入灵魂的火焰。好的态度,会使心灵朝向世界、朝向知识、朝向人生正确的方向,它决定了习惯之轨将延伸至何方。一个学生可以养成每日伏案十小时的习惯,但若无求索的热忱、无对未知的敬畏,这习惯或沦为沉重的负担,或异化为功利的工具。抓态度,便是要点燃那内在的驱动力——对知识的纯粹好奇,对困难的坦然接纳,对责任的自觉担当,对生命的无限热爱。这需要心灵的对话与唤醒,需要以智慧、以情怀、以师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去浸润。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其“知”若非真切的生命态度,其“行”也难免失却根本。更为精微的是,习惯与态度并非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它们彼此渗透,相互滋养,构成一个动态的循环。一方面,稳定而良好的习惯,往往是积极态度得以生发和巩固的土壤。每日坚持的阅读习惯,可能在最初需要意志的驱动,但当书香浸润日久,心智为之开阔,便可能悄然滋长出对文学的热爱、对思想的尊重这一深层态度。另一方面,内在的积极态度,又会催生更高效、更持久的行为习惯。一个真正怀有科学探索精神的学生,自会主动构建起严谨求证、系统学习的习惯体系。这便是《礼记·学记》中“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所描绘的和谐境界——习惯因态度的引领而富有方向,态度因习惯的支撑而得以坚实。教育,这项塑造人的伟大工程,其精髓或许正蕴藏于此:一手执着规矩,雕刻生命的方圆;一手托举明灯,照亮灵魂的幽微。当习惯成为态度的自然流露,当态度成为习惯的永恒源泉,一个完整、丰盈而富有创造力的生命个体,便在这双重的牵引中,缓缓站立起来,走向属于他的广阔天地。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