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我吐槽,说她和她老公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吵一架。起因是暑假计划,她想给五年级的女儿报个衔接班,提前学初中内容,再报个编程课和口语课,把假期填满。她老公却认为,孩子成绩中上,明显不是学霸的料,不如让她轻松一点,多玩多睡,发展点兴趣爱好。“明知道她就是个普通孩子,为什么还要跟着一起‘卷’?”老公这句话彻底激怒了她:“难道就因为平凡,所以就应该躺平吗?”这样吵翻天的家庭场景,你是否也觉得熟悉?2如果说,孩子终将走向平凡,我们是否还需要“卷”?我们又该为什么而“卷”? 在思考这些问题前,我们或许该先重新认识“平凡”二字。曾几何时,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平凡是大多数人的宿命,也是无奈之选。但今天,当中产崛起,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接受孩子的“平凡”。我们用“鸡娃”“内卷”等方式,试图将孩子托举到更高的位置,逃离那个我们心目中“普通”的宿命。我们抗拒的,或许不是平凡本身,而是平凡背后所关联的匮乏、无力与生存的挣扎。3但“平凡”真的等于“平庸”吗? 我以为,不然。平凡是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常态与底色,它是客观的定位,而非价值的评判。而平庸,则是对生命的懈怠,是对可能性的放弃,是精神世界的停滞与枯萎。 一个平凡的人,完全可以拥有不平庸的人生。他或许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却能潜心钻研,用技术改变某个领域;她或许是一位寻常的小学老师,却能用爱心与智慧点亮无数孩子的童年;他或许只是一个面包师傅,却能将每个面包都揉进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我们与孩子要追求的,从来不是如何摆脱“平凡”的标签,而是如何避免滑向“平庸”的深渊。这恰恰需要一种不同意义上的“卷”,不是横向地与他人较劲,争夺存量,而是纵向地与自我赛跑,创造增量。当我们看清了“平凡”与“平庸”的区别,或许就能更清晰地回答最初的问题:既然孩子终将平凡,我们为何而“卷”?4我们“卷”,不再是只为抢夺那所谓顶尖的教育资源,而是为了帮孩子积蓄不滑向平庸的内在能量。 1.我们“卷”在习惯与品格的塑造上。 与其纠结于一道奥数题是否要会做,不如耐心培养他今日事今日毕的责任感,面对困难不轻易退缩的坚韧,以及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这些品格的韧度,将支撑他在任何平凡的岗位上都能站稳脚跟,走得更远。 2.我们“卷”在阅读与运动的坚持上。阅读,是为他的精神世界打下广袤的底子,让他在平凡的生活中,依然能“看见”我们未曾见过的广阔世界。运动,是给予他释放压力的出口和应对挑战的体力,培养他的意志力和团队精神。这“一静一动”,是养育一个健康、丰盈的“人”的基础,而非“考试机器”。 3.我们“卷”在亲子关系的银行里。无论未来他飞向何方,家都是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后的退路。我们是否愿意“卷”在高质量陪伴上?蹲下来听他讲讲学校的趣事,周末一起爬山骑行,让他知道,无论他成功与否,父母的爱永不褪色。这份牢固的安全感,是他未来挑战世界、不惧失败的底气。 4.我们“卷”在探索与陪伴的耐心上。允许孩子去尝试、去犯错、去感受。带他去博物馆,去旅行,去乡下劳作,去接触不同的职业和人。这个过程,不是在“镀金”,而是在“寻我”。帮助他尽早发现自己的热爱与天赋所在,哪怕这个热爱很“冷门”,很“普通”。一个找到内心所向的平凡人,也能活得闪闪发光。5如果“卷”是当下的时代洪流,我们无法,也不必让孩子完全置身事外。 但为人父母的核心智慧,或许在于“卷”得有方向,有选择,有定力。我们不随波逐流地“卷”分数、“卷”才艺,而是清醒地“卷”孩子的内在力量、“卷”那些能让他们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这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与调整。当我们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时,请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此刻的执念,究竟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是为了应对外界的压力,还是真正为了孩子那独特、丰盈、漫长的生命本身?接受孩子的平凡,是父母的一场修行。 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或躺平,而是一次重新定义“成功”与“价值”的契机。当我们自己能够坦然地拥抱这个真相,我们或许就能带领孩子,在平凡的土壤里,深耕出独一无二、精神富足的不平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