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人格往往在亲密关系中感到矛盾与痛苦: 既渴望被爱,又害怕依赖他人。 既需要情感联结,又习惯用疏离来保护自己。 于是,躲,成了回避的关键词。“既然得不到或者终会失去,那只要我不抱期待,不投入,就伤害不到我”。这种模式的形成通常与童年经历有关。因为从小没有形成社交、亲密关系的正确闭环,没有处理这种事情的认知和体验。所以,他们的社交行为和恋爱行为,是模仿来的,但不是体验来的。他们并没有体验过“提出需求→需求被看见→需求被及时回应和满足→向对方表达谢意→接受到被对方接纳的谢意→提出新需求”良性循环的完整情绪发展流程,内心这方面是缺失的。 回避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应对创伤的生存策略。它的初衷是保护你,只是如今可能阻碍了真正的联结。改变不是为了否定自己,而是为了更自由地选择如何爱与被爱。所以,你可以允许自己“带着回避特质生活”。你不需要变成完全的安全型,我们的目标应是减少回避对幸福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