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习,我们还能跟青春期孩子聊什么?

在陪伴女儿度过青春期的过程中,我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当父母把学习成绩当作唯一的沟通话题时,本质上是在把孩子简化成一个“学习机器”,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存在 我们陷入了这样的误区:把学习当成最“安全”的话题,避免触及更复杂的情感领域用关心学习来替代真正的陪伴和理解希望通过谈论学习来维持正在疏远的亲子连接 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们说得越多,孩子关上的心门就越沉重 五个被忽略的话题 基于我与女儿的实践,我发现了五个能让亲子对话既有趣又有深度的主题: 1. 聊“你的感受”,而不是“你的成绩” 不要问:“这次月考排名怎么样?”试着问:“最近在学校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吗?” 我女儿高二时,有次回家情绪低落。我没有急着问成绩,而是说:“看起来你今天有点累,想聊聊吗?” 她沉默片刻,然后讲述了朋友间的误会 那个晚上,我们聊友情、聊背叛、聊宽容,唯独没有聊学习 但那次对话后,她学习时反而更专注了 2. 聊“你的朋友”,而不是“你的对手” 不要问:“隔壁小王这次考了多少分?”试着问:“你最近常和哪个朋友一起?他什么地方吸引你?” 青少年从同学朋友间的关系中学习社交技能、建立自我认同。”了解孩子的朋友,就是了解他们正在形成的价值观 3. 聊“你的兴趣”,而不是“你的任务” 不要问:“别老看这些没用的,快去学习!”试着问:“你喜欢的这个游戏/动漫/明星,什么地方这么吸引你?” 女儿曾迷上一款手机游戏,我没有制止,而是请她教我玩 在玩的过程中,我了解了游戏的策略性、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她也感受到了被尊重 后来,她自己制定了游戏时间,因为“被信任的人不会轻易辜负信任” 4. 聊“你的观点”,而不是“你的答案” 不要问:“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试着问:“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从社会热点到家庭决策,我都会有意识地征求女儿的意见看到一则新闻,我会问她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这些讨论没有标准答案,却极大地锻炼了她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5. 聊“你的梦想”,而不是“你的分数” 不要问:“你这样的成绩能考上什么大学?”试着问:“如果不考虑分数,你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女儿内心世界的窗 她曾经认真地告诉我,她想成为一个“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的人 这个答案让我看到了比分数更珍贵的东西——她的价值观和人生方向 三个让对话温暖人心的原则 对话的质量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心灵共鸣的深度 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三个原则: 倾听,不是为了回应,而是为了理解当孩子分享时,忍住打断和给建议的冲动。有时,他们只需要一个安全的耳朵,而不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 对话,不是审讯,而是探索避免一连串的封闭式问题,那会让孩子感觉在被审讯多用“怎么样”“什么感觉”“你怎么看”这样的开放式问题,让对话成为共同探索的旅程 接纳,不是评判,而是共建当孩子说出你可能不认同的观点时,不要急于否定试着说:“这个角度很有趣,能多告诉我一些你的想法吗?”接纳不意味着同意,而是尊重对方表达的权利 从一句话开始改变 如果你也感到和孩子无话可说,不妨从明天的一个小改变开始: 接孩子放学时,把“今天考试了吗”换成“今天有什么好玩的事吗”晚饭时,把“作业写完了吗”换成“最近有什么烦恼需要我帮忙吗”睡前,把“早点睡明天还要上学”换成“需要我陪你聊会儿天吗”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和女儿聊了四个小时的下午 我们从亲情到爱情,从喜欢的书到未来的梦,从同学趣事到人生理想 回过神来时,天已黑了,饭没做,作业没写,但我们都没有责怪对方 因为在那些“被浪费”的时间里,我们收获了比完成任务更珍贵的东西——心灵的深度连接 青春期的亲子关系,不应该只剩下学习这一根脆弱的纽带 当我们愿意走进孩子更广阔的世界,聊那些“没用”的话,做那些“没用”的事 就会发现:那个我们以为正在远离的孩子,其实一直在等待着与我们真正相遇 而这一切,可以从今天回家后的第一句“废话”开始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青春期的孩子其实更需要你🎈青春期孩子的压力超乎我们的想象🎈青春期也有好的一面:读懂孩子送给我们的第二次成长机会🎈青春期孩子有一种“假性独立”:一方面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证明已经长大;另一方面,又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对未来的迷茫,需要父母帮助🎈经常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