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识别孩子的“爱之语”

在我的个案中,常常听到父母困惑地说:“我每天为孩子做那么多,他怎么就不感受到我对他的爱呢?” 这种困惑背后,隐藏着一个普遍的问题:父母往往以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却忽略了孩子需要的“爱之语”。 我记得有一个案例,母亲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为孩子准备完美的生活:高质量的学习资料、精心准备的早饭、以及密集的课外班。她以为这些“爱的表现”能让孩子感受到她的关心。可是,她的孩子——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却始终对她冷漠,不愿意与她沟通。 经过几次深入沟通,我发现,孩子的“爱之语”并不是物质的,而是时间和陪伴。他渴望母亲能放下“任务清单”,和他一起做些轻松的事情,分享一些无关紧要的谈话,而不是只在乎成绩和进度。母亲最终明白,孩子需要的,是陪他做一场没有压力的“无所事事”的活动,而不是一堆“应该做的事情”。 每个孩子的爱之语都不相同。 有的孩子用行动表达爱,比如默默做家务,或者在你不经意的时候递上一杯水;有的孩子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诉是他们最直接的沟通方式;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用肢体接触来传递自己的依恋,比如主动抱抱你,或者握住你的手。 父母需要敏锐地观察孩子的需求,了解他们在不同情境下,最渴望得到怎样的关爱。爱并非单一的“给出”,而是与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产生共鸣。 我常常提醒父母:只有学会识别孩子的“爱之语”,我们才能有效地与他们建立深刻的情感连接。 而这种连接,往往比任何物质上的给予,更加深刻和持久。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