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却又常被忽略的话题——终身成长。 我们常常认为,学习是学生时代的事,成长是年轻时的任务。一旦步入社会,似乎就进入了一个“应用知识”而非“获取知识”的阶段。但是,我们的人生,并非一个从起点到达顶峰就宣告结束的登山之旅,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无限的游戏。这场游戏的唯一目标,就是让自己变得比昨天更好。 支撑这个理念的,是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提出的“成长型思维”理论。她发现,人面对挑战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固定的,因此他们害怕失败,回避挑战,将挫折视为对自身价值的否定。而另一种,则是“成长型思维”,他们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培养。失败对他们而言,不是句号,而是宝贵的逗号和问号,是发现问题、汲取养分的契机。 这个理论,就是我们终身成长最坚实的理论基石。它告诉我们,你的潜力,不是一个预定的定量,而是一个未知的变量。 无论你处于20岁、40岁还是60岁,你的大脑和能力都依然保持着可塑性。 那么,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行动,践行终身成长呢? 第一,重新定义“学习” 它不再仅仅是读书、考证,而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可以是一门新技能,一种新乐器,甚至是对一个陌生领域知识的主动探索。每一次学习,都是在为我们的大脑构建新的神经连接。 第二,拥抱不适区 成长往往发生在舒适区之外。主动去做那些“有点难,但跳一跳能够到”的事情。当遇到困难时,请对自己说:“我暂时还不会”,而不是“我就是不会”。这个词的转变,是固定思维到成长思维的关键一跃。 第三,进行反思性实践 真正的成长来自于“经历”加上“反思”。每天花几分钟复盘:今天遇到了什么挑战?我从中学到了什么?下次可以如何改进?这会让每一次经历都转化为成长的阶梯。 终身成长,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它是一种选择,一种决定用一生的时间,主动雕刻自己的英雄之旅。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而终身成长,就是我们用自身的确定性,去应对世界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 不再为自己设限,拥抱每一个学习的机会,勇敢地面对每一次挑战。因为,我们奋斗的终点,不是为了抵达一个固定的“成功”,而是为了体验那个——不断变得辽阔、丰盈,且越来越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