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提问时,父母的回应方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妈妈,天为什么是蓝的?”“爸爸,小草会疼吗?”“为什么人要上学啊?”……孩子越小越爱提问。这些天马行空的问题,你家娃问过吗?别嫌烦,这正是孩子大脑在飞速运转的信号。据说,3-6岁的孩子平均每天能问上百个问题。可我们有多少次,用一句“别闹了”“等会再说”轻轻带过?爱因斯坦说过:“我没什么特殊才能,只是拥有极其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原始动力。可太多父母,无意中成了这团火焰的灭火器。二孩子天生有好奇心,会提问题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两岁会说话后,就像个“问题制造机”?问题多,说明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是一种智慧觉醒。可现实是,很多父母把提问当“打扰”。自己忙着刷手机、赶工作,有点烦,随口一句“等会儿”就打发了。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闭嘴,不再问了。不是不想问,是觉得“问了也没用”。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你知道吗?那些在童年时期被鼓励提问的孩子,成年后在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上明显更强。三孩子提问时,千万别用父母的不耐烦或置之不理浇灭好奇的火焰“你怎么这么多问题?”“这都不懂?”“哪来这么多为什么?”这些话,杀伤力有多大?就像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孩子探索的热情。今年夏夜,我见过一位爸爸,孩子问他:“爸爸,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他看着手机,头也不抬:“你烦不烦,自己想去!”孩子默默走开,眼神里的光,瞬间熄了。其实,孩子要的不是立刻的答案,而是被看见、被重视的感觉。你放下手机,抬起头来,一句“这个问题真有意思”,比十个标准答案更有价值。四孩子提问时,别直接给答案,可用引导式回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孩子提问时,与其直接给出标准答案,不如通过引导式回应激发他的思考。比如孩子问:“为什么小鸟会飞?”爸爸没有直接讲空气动力学,而是问他:“你看看小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和小鸡比一比呢?” 带着问题,他们一起观察小鸟的翅膀构造,查阅相关绘本,最后他自己总结出 “小鸟翅膀有力、身体轻盈” 的结论。这种探索过程,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有意义。对于更复杂问题,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实验、查绘本、看科普视频,或者带着问题请教人士。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点点提问,步步深入,这种 “共同探索” 的模式,能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五孩子提问时,允许“不完美的答案”,接纳“持续追问”追问,是深度学习的开始。一个“为什么”接一个“为什么”,思维的链条就拉长了。孩子的思维不受局限,他们的问题往往没有唯一答案。有次孩子问: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爸爸用简单的 “散射现象” 解释后,他又追问: “什么是散射?”接着还问:“海水为什么也是蓝色的?”虽然一连串的问题让爸爸有些招架不住,但爸爸没有打断他,而是和他一起观看科普视频,一步步寻找答案。心理学研究表明,被允许自由提问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会更突出。六孩子提问时,别对问题信口开河,不懂可以一起学习,把提问变成亲子互动的契机“爸爸,恐龙怎么灭绝的?” “呃……被外星人抓走了。”这种玩笑式回答,短期看是幽默,长期看,是在教孩子“问题可以随便应付”。其实,坦诚说“爸爸也不太清楚,咱们一起查查?”反而更酷。有一位妈妈,孩子问“人为什么会做梦”,她没答上来,于是和孩子一起看了科普视频,还画了梦的思维导图。那晚,成了母子俩的“科学之夜”。不懂,不是羞耻。一起学,才是最好的教育。七孩子的提问,是送给父母的礼物。有导师说,会提问比只会回答问题的孩子更有创新思维。千万别忽视孩子的提问,它是亲子共同成长的邀请函。 下次孩子再问“为什么”,请先放下手机,蹲下来,认真看着他的眼睛,说一句: “这个问题,真棒!咱们一起找答案吧。”那一刻,你不仅回答了一个问题, 更在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探索世界的种子。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