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在孩子成长中给予恰到好处的放手

前几天帮朋友接孩子放学,看见孩子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朋友伸手就抢过来自己背,还一边走一边帮孩子整理衣领、擦嘴角。孩子想自己拧开水瓶盖,朋友又赶紧夺过来:“你慢,妈妈来!” 路上朋友叹气:“这孩子啥都不会,我不帮着点,他自己哪能干好?”

其实好多家长都这样吧?总觉得孩子还小,怕他累着、怕他做错、怕他受委屈,于是里里外外都替孩子安排好。可慢慢发现,孩子越来越依赖,鞋带不会系、书包不会整理,遇到点小事就喊 “妈妈帮我”,这时候又开始焦虑:“以后我不在身边,他可怎么办

我们总想着 “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却忘了 “让孩子自己动手” 也是一种成长。

恰到好处的放手,不是不管不问,而是不越界、不包办,在孩子能做到的范围内,把主动权还给他。毕竟孩子总要自己长大,现在多替他走一步,将来他可能就要多摔一跤。

怎么才算 “恰到好处”?其实不用刻意找时机,日常小事里就能慢慢练

比如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哪怕穿得慢、扣子扣错了,也别着急打断,等他穿完再轻轻提醒;孩子想帮忙洗碗,别嫌他洗得不干净、弄湿衣服,给他系上小围裙,陪着他一起慢慢来。我们要做的不是 “纠正错误”,而是 “允许尝试”—— 让孩子知道 “就算做得不完美,也没关系,多试几次就会了

还有,别总把 “我为你好” 挂在嘴边。

孩子想自己安排周末时间,别一口否定 “你那计划不行,听我的”;孩子和小伙伴有小矛盾,别马上冲过去替他解决,先问问他 “你想怎么处理”。有时候我们的 “好心”,反而会让孩子觉得 “我不行”“我得听大人的”,慢慢就失去了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

慢慢你会发现,适当放手后,孩子反而更能干了。他会自己整理书包,会主动分担家务,遇到问题也会试着自己想办法。那种 “我能行” 的自信,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能让孩子有底气。而且你也会轻松不少,不用再事事操心,反而能更平和地陪孩子长大。

教育不是把孩子紧紧攥在手里,而是帮他长出自己的翅膀。恰到好处的放手,不是不爱,而是更智慧的爱 ——我们后退一步,孩子才能向前一步;我们少替他扛一点,他才能多学会一点,最终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大人。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