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轻易迷信书本?
一方面,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书籍上的内容,往往意味着权威。
尤其是低龄的孩子,他们习惯于接受“标准答案”,认为“书上的”就是正确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孩子才会慢慢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和孩子的思维模式有关。
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德韦克的“思维模式”理论,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倾向于相信能力是天生的,书本上的知识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们习惯于接受和记忆,而不去思考。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倾向于认为能力是后天培养的,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
所以他们更愿意独立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3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避免“尽信书”,学会独立思考呢?
1. 鼓励孩子多提问,多思考
提问,是思考的开始。
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鼓励他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2. 教孩子学会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逻辑的、客观的、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它要求孩子不盲从,不轻信,学会分析和评估自己所接触到信息。
比如,当孩子读到一段文字,或者看到一个新闻,我们可以引导他思考:这段话/新闻的观点是什么?它的论据是什么?它的逻辑有没有问题?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3. 让孩子体验“实践出真知”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很多知识,仅靠书本是不够的,还需要亲身去实践,去体验。
比如,孩子从书上知道,种子种在土里,会发芽、开花、结果。
但只有当他亲手种下一颗种子,每天浇水、施肥,观察它的生长过程,他才真正理解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成长。
4. 帮助孩子拓宽视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很重要,但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同样重要。
当孩子见过高山的巍峨,大海的浩瀚,沙漠的广袤,星空的深邃,他才会知道,世界是如此多元,如此丰富多彩。
他才会明白,书本只是世界的一个切面,而不是全部。
5. 引导孩子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除了学科类和知识类的书籍,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多读一些哲学、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
哲学类的书,可以教孩子学会思辨;历史类的书,可以让孩子看到事物的变迁和规律;人物传记,可以让孩子看到,那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改变世界的。
这些类型的书籍,能够帮助孩子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4
哈佛大学有句校训:教育的目标,是确保学生能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真假难辨。
如果不加思考,全盘接受,就很容易被误导,甚至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