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周末,朋友和我聊起她家孩子的一件事。 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查阅“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口罩的人”相关资料。孩子翻阅了很多书籍,又上网查了资料,很认真地告诉她:中国第一个使用口罩的人是清朝的伍连德。 朋友是医学的,她清楚地记得,在元代,就有伺候病人的家仆使用绢布掩住口鼻,防止传染的记载。 她建议孩子再查查资料,孩子却一脸不情愿,说:书上都写了,难道书还会错吗?她非常感慨地问我:为什么孩子宁愿相信白纸黑字印出来的书,也不愿意通过更多的资料,去探究一下问题的答案呢? 朋友的困惑,让我想起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完全相信书上说的,那么还不如没有书。 然而,现实生活中,像朋友家孩子这样,习惯于“书本至上”的孩子,并不在少数。

为什么孩子会轻易迷信书本?

一方面,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书籍上的内容,往往意味着权威。

尤其是低龄的孩子,他们习惯于接受“标准答案”,认为“书上的”就是正确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孩子才会慢慢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和孩子的思维模式有关。

根据美国心理学教授德韦克的“思维模式”理论,人的思维模式分为两种: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倾向于相信能力是天生的,书本上的知识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他们习惯于接受和记忆,而不去思考。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倾向于认为能力是后天培养的,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

所以他们更愿意独立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图片

3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避免“尽信书”,学会独立思考呢?

1. 鼓励孩子多提问,多思考

提问,是思考的开始。

当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鼓励他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找到问题的答案。

2. 教孩子学会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逻辑的、客观的、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它要求孩子不盲从,不轻信,学会分析和评估自己所接触到信息。

比如,当孩子读到一段文字,或者看到一个新闻,我们可以引导他思考:这段话/新闻的观点是什么?它的论据是什么?它的逻辑有没有问题?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3. 让孩子体验“实践出真知”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很多知识,仅靠书本是不够的,还需要亲身去实践,去体验。

比如,孩子从书上知道,种子种在土里,会发芽、开花、结果。

但只有当他亲手种下一颗种子,每天浇水、施肥,观察它的生长过程,他才真正理解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成长。

4. 帮助孩子拓宽视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很重要,但走出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同样重要。

当孩子见过高山的巍峨,大海的浩瀚,沙漠的广袤,星空的深邃,他才会知道,世界是如此多元,如此丰富多彩。

他才会明白,书本只是世界的一个切面,而不是全部。

5. 引导孩子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

除了学科类和知识类的书籍,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多读一些哲学、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书。

哲学类的书,可以教孩子学会思辨;历史类的书,可以让孩子看到事物的变迁和规律;人物传记,可以让孩子看到,那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改变世界的。

这些类型的书籍,能够帮助孩子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图片

4

哈佛大学有句校训:教育的目标,是确保学生能辨别“有人在胡说八道”。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真假难辨。

如果不加思考,全盘接受,就很容易被误导,甚至上当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