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放低期待

傍晚的书房里,母亲第三次推开房门,看着书桌前对着数学题发呆的儿子,终究还是没忍住:“这道题上周不是讲过吗?怎么还不会?隔壁小宇这次模拟考又进步了20名。” 话音刚落,少年“啪”地合上练习册,摔门而去,留下母亲攥着拳头站在原地,满是委屈与焦虑——这是无数青春期家庭的日常缩影,我们总想着把孩子修剪成“理想模样”,却忘了生命本有自己的生长节奏。 放下对孩子的过高期待,从不是放弃要求,而是卸下“我执”的枷锁。就像农人不会逼着禾苗一夜抽穗,真正的养育从不是用期待的标尺丈量孩子的脚步。 有位朋友曾因女儿数学成绩常年徘徊在及格线,每天下班后雷打不动盯着刷题,母女俩从黄昏吵到深夜,女儿的试卷上红叉越来越多,抽屉里却多了一叠画满星空的草稿纸。 直到一次偶然,她看见女儿在美术课上,只用一支铅笔就把光影下的梧桐叶画得栩栩如生,突然醒悟:自己执着于让女儿成为“数学优等生”,却忽略了她本是株擅长描绘色彩的“向日葵”,而非挺拔的“橡树”。 后来她不再盯着分数,转而给女儿报了绘画兴趣班,那个总低着头的女孩,渐渐敢在画纸上大胆用色,数学成绩反而在心态放松后稳步提升。 父母的焦虑,往往源于“期待”与“能力”的错位。我们希望孩子考上重点高中、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却忘了每个孩子的天赋花期不同:有的孩子是早樱,春日里早早绽放光彩;有的孩子是腊梅,要历经秋冬寒霜才会吐露芬芳。 就像作家周国平所说:“孩子的生长是有季节的,教育不是赛跑,而是等待花开。”当我们把“下次必须进步10名”的指令,换成“这道题你比上次多思考了两步,很棒”;把“别人都在学奥数,你怎么不学”的质问,改成“你周末想先练篮球还是读漫画”,会发现孩子眼中的抵触少了,愿意分享的话多了。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紧绷的弦,父母的高期待是不断拉紧的手,而平稳的心态,才是让弦奏出悦耳旋律的前提。 真正的养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温柔过程。我们无法让橡树长成向日葵,但可以做一束温暖的阳光,既不灼热到灼伤叶片,也不微弱到无法提供能量。 就像读一本好书,我们不会因为喜欢作家的文风就变成作家本人,却能在文字的浸润中,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考与认知。父母亦是如此:当我们放下唠叨与指责,在饭后和孩子聊聊他喜欢的游戏角色,在他考试失利时说“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在哪”,这些看似微小的陪伴,会像春雨般滋养孩子的内心。他们会从父母平稳的情绪里学会从容,从尊重的态度里懂得接纳自己,最终按照自己的节奏,长成独一无二的模样——或许不是我们最初期待的样子,却是最适合他的样子。 窗外的大树又长高了一截,枝桠舒展着伸向天空,没有哪片叶子刻意模仿另一片的形状,却共同组成了浓密的绿荫。养育青春期的孩子,其实就是学会放下“我希望他怎样”,转而接纳“他本来就怎样”。 当我们不再把焦虑挂在嘴边,把期待藏在心里,用平和的心态陪伴孩子走过这段起伏的时光,就会发现:让树成树,让花成花,让青春期的风自然吹过,便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也是最有效的养育。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