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好的行为是一起创作的

“餐具宝宝回家啦”收拾碗筷主题活动方案(幼儿园家庭通用) 一、活动基本信息 • 适用年龄:4-5岁幼儿(适配规则理解与责任萌芽) • 活动时长:20分钟(符合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长) • 核心目标:通过游戏化体验,主动完成“擦拭桌面-分类餐具-归位收纳”3个基础步骤,萌发“我的行为能让环境变整洁”的主体意识与责任感知。 二、活动流程设计 1. 导入环节:情境游戏“餐具宝宝哭了”(3分钟) • 操作:教师出示“歪倒的碗、散落的勺子、有饭粒的桌子”道具,配合夸张语气:“哎呀,刚吃完饭的餐具宝宝们好乱呀,小碗说‘我找不到家了’,桌子说‘我身上好脏’,谁能当小帮手,送它们回家、给桌子洗澡呀?” • 理论支撑:用“拟人化情境”替代命令(降低抵触感),通过“混乱场景”让幼儿直观感知“环境问题”,激发“我能解决问题”的主体意愿(建立行为与环境的关联)。 2. 核心环节:分步游戏“餐具宝宝回家三部曲”(12分钟) 第一步:游戏“给桌子洗香香”(擦拭桌面) • 操作:教师发放“小海绵布”,教唱简化步骤儿歌:“小海绵,转圈圈,饭粒渣渣都不见,桌子桌面亮晶晶!”,幼儿模仿擦拭自己座位前的桌面,教师巡回指导“轻轻擦、不洒水”。 • 理论支撑:用儿歌固化动作步骤,不要求“擦得绝对干净”,重点鼓励“动手尝试”(积极心理学) 第二步:游戏“餐具宝宝分家家”(分类餐具) • 操作:在桌面摆放2个贴有“碗宝宝家”“勺宝宝家”的小筐,教师示范:“圆肚子的是碗宝宝,长尾巴的是勺宝宝,我们把它们送回自己的家哦!”,幼儿将自己的碗和勺子分类放进对应小筐。 • 理论支撑:用“形状标签”替代抽象分类(发展心理学:具体形象思维适配),每人只处理自己的餐具(实用主义:小目标易完成,积累微小成就感)。 第三步:游戏“餐具小火车出发”(归位收纳) • 操作:教师扮演“火车头”,手持小筐:“小火车要开去餐具柜啦,谁愿意当小司机,把碗/勺子宝宝送回柜子里的‘家’(贴有对应图案的格子)?”,邀请3-4名幼儿轮流端筐归位,其余幼儿拍手唱:“小火车,嘀嘀嘀,餐具宝宝回家去!” • 理论支撑:“同伴示范+合作游戏”(社会学习理论:同伴榜样比成人命令更有效),“轮流参与”确保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机会,避免因等待失去兴趣。 3. 结束环节:总结游戏“能干小帮手颁奖”(5分钟) • 操作:教师展示“整洁的桌面、归位的餐具”,对每个幼儿进行“过程性表扬”:“XX刚才擦桌子时小海绵转得真认真!”“YY把勺子都送回了勺宝宝家,分的真清楚!”,并给每人贴一枚“餐具小帮手”贴纸。 • 理论支撑:具体行为表扬(积极心理学:强化“努力=被认可”的成长型思维),用“贴纸”具象化奖励(发展心理学:直观奖励适配年龄特点),最后一起观察“混乱→整洁”的成果(实用主义:让幼儿体验行动的意义)。 三、游戏设计细节(适配幼儿特点) • 道具简化:餐具用幼儿园日常塑料碗勺(安全且熟悉),收纳筐贴“碗/勺”卡通贴纸(无需文字,靠图像识别)。 • 难度适配:不要求“叠放碗、摆放整齐”,只需“放进对应格子”;擦拭桌面只擦“自己座位区域”,降低任务复杂度。 • 情绪调动:全程用“宝宝”“小帮手”等幼儿熟悉的称呼,配合拍手、儿歌,保持游戏的愉悦感,避免“任务感”。 四、活动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 • 核心不评价“收拾结果”,只观察3个关键行为: 1. 是否愿意主动拿起海绵/餐具(参与意愿:主体意识萌芽); 2. 是否能跟着儿歌/示范,尝试完成1-2个步骤(动作模仿:规则理解); 3. 完成后是否有“看整洁桌面”的自豪表情(情绪反馈:成就感积累)。 活动结束后,可将“餐具宝宝回家”延伸为班级(家庭)日常小任务,每天饭后留5分钟,让幼儿当“小帮手”,持续强化“行动即价值”的认知,巩固哲学与心理学层面的教育目标。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