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有许多不依赖他人、凡事自己扛的女性。这份独立中固然有内心强大的力量,但也常常藏着一些被生活磨砺出的无奈。她们的独立,并非全部出于自由意志,而也包含了幼年时为了适应环境而形成的生存策略。 依恋理论认为童年时期与养育者的关系,构成了我们情感模式的初始蓝图。当一个小女孩需要父亲的支持时,他却可能处于这样的状态: - 物理上的远离:因离异、长期出差或早出晚归而缺席 - 情感上的疏离:虽然人在身边,却沉默寡言、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 - 评价式的关注:只关心成绩与表现,却忽略她的情绪与内心 当她无法从养育者那里获得稳定而可预期的情感回应,便可能学着关闭自己的渴望和需求,走向一种强迫性自立。慢慢内化了一些信念:我的需要和感受并不重要;没有人会来帮我,他人是不可靠的,我只能靠自己;如果我不满足他人的想法和期待,就不会被爱;我只有变得更好,才能被看见。 这不是真正的独立,而更像是在情感荒野中习得的生存策略。 - (我不需要任何人)的背后其实是“我不相信有人会真的在”的恐惧,先拒绝以免被拒绝 - (过度努力和负责,难以寻求和接受他人帮助)将求助视为软弱,把依赖等同于危险,事事亲力亲为直至精疲力尽 -(用成就证明价值)努力工作和追求完美,本质上仍在重复童年的模式:只有表现出色,才能得到爱与关注 发自内心的独立是一种安全、充盈而自由的状态。能坦然接受帮助,而不感到抗拒与不适;能安然独处,也能在亲密关系中自在相处;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自我实现,而非为了证明价值或求得认可。 如果你在以上的描述中看到了自己,我想对你说: 所有渴望被爱、被保护、被支持的念头,都是我们所有人类再正常不过的基本需求,绝非你的弱点。强大不是不能跌倒,而是跌倒后允许自己被人扶起;你也需要偶尔得到一个善意的怀抱。你的价值,不需要通过“不需要任何人”来证明,也不需要通过你做了什么事来证明。你本就值得被爱被关心被保护,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仅仅因为你是你。 愿你的坚强,源于生命中的爱,而非那些未曾愈合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