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焦虑、压力的最好的武器,就是换一种视角来看眼前让你痛苦的事。拿一场对话举个例子。 先问2个问题: 你和别人聊天的时候,会不会总觉得这场对话很“僵硬”? 在对话中,有没有感受过身体不自觉的紧张起来?例如,眉头紧皱,或是有一种忍不住想要发表意见、想要反驳对方的冲动? 如果一场对话中频繁出现这种情况,这一定是场不太ok的对话,不尴不尬的两个人下次见面估计都想绕着走。 这种糟糕的对话,是因为我们的状态不对所导致的。 在我们眉头不自觉皱起来的时候,我们潜意识中滑入了一种对他人的“评头论足”,我们在想: · 这是谁的错? · ta怎么那么蠢? · 我要想想等会怎么反驳ta! 有没有发现,此时此刻好像我们的脑海里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凡对方的表达和我们脑海中的标准答案不同,我们就好像被攻击了一样,不自觉地启动防御状态。 这就是《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这本书中讲到的“评判者思维”,在这种思维的驱使下,人们总会不自觉地试图在这场对话中找出谁对谁错,而这既不利于健康对话的开展,也不利于个人成长,因为此时此刻我们是拒绝聆听的。 如果我们能在这时觉察到内心的评判者在作怪,跳出来,换一种聆听状态,那对话就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走向。让我们来问自己几个问题: · 刚才发生了什么? · 我是不是已经默认了什么假设? · 这是我想要的状态吗? · 如果不是我想要的状态,我最好现在做些什么? 这类问题,就好像我们弹了一下戴在手腕上的橡皮筋,可以快速提醒我们,就是现在,改变你的状态——切换到“学习者思维”,仔细听听,仔细想想:· 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感觉如何、想要什么? · 我想要什么?我的目标是什么? · 我还能怎么想? · 从这个人/这件事上,我可以学到什么? 在学习者思维的驱使下,我们会慢慢的通过提问,来激发对方的表达欲,从而为我们在对话中接下来的表达积累更多的上下文信息,既帮助我们避免了莽撞地输出观点,给人不愉快的感觉,也避免了输出一些让自己后悔的话。而且,人都喜欢被倾听和共情,“学习者思维”不仅能让对话变得更加舒服,我们也可以在提问中,把控对话的主动权。 记得那根“手腕上的橡皮筋”,在自己下次再皱起眉头、想要反驳时,弹自己一下。不是评头论足,而是通过更好的提问,让对方讲出更多的上下文信息,帮助我们完成一场舒服的对话。境随心转,是去争一个不存在的“输赢”,还是在对话中收获更为广阔的思维,只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