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家庭野外聚餐,朋友的儿子高三了,目前的分数离目标院校还差一大截,孩子显得有些消沉。朋友拍拍儿子肩膀:“自信点,你的能力我是知道的,不管考上哪个学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孩子默默地听着爸爸支持的话语。之后说到单位岗位竞争的事,大家都支持他去参与,朋友摆摆手:“算了算了,那几个人资历比我深,关系比我硬,我去了也是陪衬的,还是不折腾了。”说着还摆出无可奈何的神情。我们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是不是也是这样:把自信、勇敢挂在嘴边进行语言教育,却用行动向孩子展示畏首畏尾、遇困退缩的生命状态。孩子接收的从来不是我们口中的道理,而是我们生命本身的状态。01真正的教育是无声的。很多人说:我学了那么多教育方法,却还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因为教育并不是书本上技巧的运用,而是用我们绽放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孩子,这是生命的共鸣。孩子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录像机,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孩子刻录下来,自己再播放出来给我们看。我们看孩子,其实是在看我们的投影,有美好,也有不美好。还记得在女儿鼓励我要抓住机会时,我仿佛看到了平时我鼓励她时的样子。我看到她因为时间紧迫而不耐烦的时候,也仿佛看到我自己紧皱眉头用不耐烦的语气说话的样子。所以孩子不是我们用语言教出来的,而是从我们的生命状态里模仿出来的。想让孩子学会从容,我们先学会淡定;想让孩子情绪稳定,我们先活出平和的生命状态;想让孩子热爱学习,我们先展现出求知的生命热情;这些无形的滋养,胜过万千技巧和语言说教。02心理学家班杜拉曾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并不仅通过直接经验发生,观察和模仿是更主要的学习途径。孩子会全方位观察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言行、态度和情绪反应,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模式。无疑,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当我们看到熊孩子的视频会发出感慨:没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因为孩子模仿的正是父母的行为模式。同样的,孩子认真学习,他的生命中一定有一对工作极其认真的父母。我们的生命状态,才是孩子最肉眼可见、可长期观察和模仿的“行为范本”。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两套教育系统在并行。嘴上一套,事上一套。就像开头那位爸爸,嘴上说让孩子自信,而自己遇到事,行为却很诚实,面对竞争,首选是退缩。如果这位爸爸的生命状态是自信、勇于接受挑战的,他会说:“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我还是要试一试,即使没有成功,在准备的过程中也能学习到很多。”他会身体力行地向孩子展示什么是自信。我们没有自信,就无法给孩子自信;我们没有勇敢,就无法给孩子勇敢;我们没有幸福,就无法给孩子幸福。我们有焦虑,就会给孩子焦虑;我们有恐惧,就会给孩子恐惧。孩子只会成为我们真实展现的样子,当我们的生命状态像花一样绽放时,无需语言,孩子自然能从我们的气场中,汲取最硬核的内在力量。03育儿先育己,这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改变的永远是我们自己。孩子的起跑线不是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才艺班,而是我们自身的生命状态。不管生活多么辛苦,我们都能从中找寻快乐,这样才能让孩子看到什么叫热爱生活;我们不断坚持学习,才能让孩子知道“终身学习”多么重要。无形的才是最有力量的。某一天,当我们焦虑时,不妨停下脚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我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我是这个样子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就不要继续到处寻找各种教育方法,因为那些都没有用。真正有用的是让自己成长起来。每个孩子都是从父母的生命状态里长出来的。写在最后教育,不仅仅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不在于刻意地表演,而在于自然地流露;不是某个瞬间的激情,而是每时每刻的生命交融。当我们活成一个真实、饱满又热爱生命的人,孩子便会在我们的气场里,长成他最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