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我不要”时别反驳,试试共情式回应。

孩子说“我不要”,常被家长当成“叛逆”或“不听话”,下意识反驳“必须去”“你怎么这么犟”,结果越说越僵。其实“我不要”背后,藏着孩子没说出口的情绪——可能是害怕、疲惫,或是想自己做主。这时不用讲道理,先试试“共情式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沟通反而更顺畅。 1. 先“接住”情绪,不说“否定句” 别一开口就否定孩子,比如孩子说“我不要去幼儿园”,别急着说“幼儿园多好,你必须去”。可以换成:“妈妈知道你今天不想去幼儿园,是不是还想在家玩玩具呀?” 先点出孩子的情绪和可能的原因,孩子会觉得“妈妈懂我”,抵触心理会先软下来,之后再沟通更易听进去。 2. 用“我知道”开头,代替“你应该” 孩子拒绝时,家长常说“你应该听话”“你这样不对”,容易引发对抗。试试用“我知道”传递理解,比如孩子说“我不要刷牙”,可以说:“我知道你现在想多看会儿绘本,不想放下,但牙齿里的小虫子会偷偷咬牙齿,我们刷完牙再看,好不好?” 先共情孩子的需求,再温和提出建议,孩子更愿意接受,而不是本能地反抗。 3. 不追问“为什么”,直接“猜情绪” 有时候孩子说不出“不要”的原因,追问“你为什么不要”只会让他更急躁。不如直接帮他说出情绪,比如孩子推开辅食说“我不要吃”,可以说:“我知道这个菜有点烫,你怕烫到对不对?我们吹凉一点再吃。” 当孩子发现家长能懂自己没说的话,会更愿意放下防备,甚至主动说出真实想法,亲子间的隔阂也会少很多。 其实孩子的“我不要”,从来不是故意跟家长作对,而是他们表达情绪和需求的方式。比起反驳和强迫,先“共情”再沟通,不仅能减少亲子矛盾,还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慢慢学会更平和地表达自己。
内容来自

免费咨询

推荐心事